在冬季,寒潮襲來,可以説是一年氣温最冷的時候。當此之時,進補又成了養生的重點,不過要説進補,中醫裏面具有補益作用的藥材也不在少數,補益是中醫的常見治療和調養方式之一,但如果細説,可以分為補氣、補血、補陽、補陰這四種。由於是補充自身的不足,因此補益藥也被稱為補虛藥,這類藥材的作用可以概括為補虛扶弱,具有益氣、養血、滋陰、助陽的作用。在諸多的進補藥裏面,這味藥材自然是少不了的,那就是黃芪。
中藥黃芪在臨牀上很常見,其實入藥的部分通常是豆科植物黃芪的根,這味藥材味甘性温,主要歸入脾經和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脱毒排膿的作用,常用於氣虛乏力、自汗水腫等病症的緩解。
黃芪的藥用歷史很悠久,中國最早的本草專著《神農本草經》裏將黃芪列為“上品”良藥。明代本草著作《本草匯言》指出,黃芪這味藥材具有補肺健脾的作用。近代中醫第一人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裏面也有黃芪這味藥材的記載,認為黃芪可以補氣,尤其是善於調理胸中氣陷等病症。
由於黃芪在補氣領域的妙用,被尊為“補氣之長”,還有“十方九芪”之説。那麼,具有奇妙作用的黃芪,究竟適合哪些人使用呢?這“2要3不要”一定要記住,小心養生不成,反而傷及自身的健康。中醫素來強調“三因制宜”,對的中藥遇到對的人,才能發揮理想的作用,反之,就會帶來麻煩。
一、2要
1.要給氣血兩虛的人
黃芪這味藥材具有很好的補氣作用,一直以來就具有“補氣諸藥之最”的美譽,在民間也常常流傳着常喝黃芪湯可以預防病症的説法,不少人都喜歡在喝水的時候,給水裏面添加一味黃芪,或能起到奇妙的作用。
對於氣血兩虛的人羣來説,經常出現心悸乏力、頭暈目眩等病症,這些幾乎都是常態,同時由於自身的氣血不足,常常會伴有氣短懶言、面色萎黃的症狀,而黃芪歸入脾肺經,能夠調養氣血生成之源,這樣將會有助於自身氣血的生成,其實除了用於泡水,對於嚴寒的冬季來説,黃芪還能入藥膳,比如參芪羊肉湯,將黃芪、黨蔘、羊肉一同煎煮,也是冬季裏的一道養生美食。
2.要給脾氣虛弱的人
在《黃帝內經》裏面曾説過,“得胃氣者生,失胃氣者亡”,脾胃向來是不分家的,脾氣虛弱的患者最常見的臨牀表現就是自身的飲食不佳,食慾減退,甚至會有食後腹脹、疲倦乏力等病症。對於脾氣虛弱的人來説,可以補充健補脾氣的食膳藥方,比如赤豆黃芪龍棗湯,就是將黃芪和赤小豆、龍眼肉、紅棗、紅糖等適量,煎煮服用即可。
不過再好的東西,也會存在不足之處,黃芪也不例外,黃芪也有一些小禁忌,在服用之前一定要注意,小心進補不成反而耗損,這3不要,也需要了解一下。
二、3不要
1.不要喝前不做“皮試”
很多人都知道,西醫在打針之前一般會有皮試,其實中醫也有“皮試”,只不過方式不一樣罷了。黃芪這味藥材藥性上行,具有補氣昇陽的作用,很多人在單獨使用黃芪之前常常會不注重劑量,認為越多越好,這樣反而出現了補助太過,出現“上火”,最常見的就是心煩、睡眠質量變差等症狀。
其實想要避免這種症狀的出現很簡單,首先就是要注意黃芪的用量,其次就是在使用黃芪之前,可以先用黨蔘來替代,因為黨蔘藥性緩和,倘若有功效,並且沒有不良的反應,可以加用或者是改用黃芪。
2.不要一次進補太多
任何東西的進補都是需要循序漸進的,一般都是少量逐漸增加,不要一次性進補太多。不僅如此,還要在服用的時候,觀察自身的變化,如果身上的病症加重,則應該停用或者是重新配伍其他的藥材,所以在使用黃芪的時候,可先諮詢醫生的建議。
3.不要不辯體質
黃芪的使用也是需要根據自身體質來的,有些體質的人羣,黃芪這味藥材需要謹慎使用,甚至需要忌用,比如腎病屬於陰虛、濕熱、熱毒熾盛的患者,在黃芪的作用下,可能會加重自身的病症,同時處在感冒的患者以及經期的女性,也不建議使用黃芪。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