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寒冷的冬天,可有人睡到下半夜時,胸前區或腰腿以下,或頸部汗淋淋,但被子蓋少了又感覺冷。有人走走路就一身汗,衣服穿少了又感冒。於是,不少人認為,晚上出汗為“盜汗”,是陰虛,可服用六味地黃丸;白天出汗為“自汗”,是陽氣虛,應服用玉屏風沖劑。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真是這樣嗎?來聽聽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傳統醫學科副主任吳歡醫生怎麼説?
自汗盜汗如何區分
一般情況下,盜汗屬陰虛,自汗屬陽虛。但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症,不能説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
名醫朱丹溪認為,自汗屬氣虛、血虛、濕、陽虛、痰;盜汗屬血虛、陰虛。換而言之,中醫從來沒有把自汗等同於陽虛,盜汗等同於陰虛。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醫內科學》中將自汗、盜汗並在一起統論,認為兩者的區別僅僅是發病時間不同,白天出汗叫自汗,晚上出汗叫盜汗。
自汗和盜汗都屬於“汗病”,中醫病機可以是:肺衞不固、營衞不和、心血不足、陰虛火旺、邪熱鬱蒸等。
不同證型怎樣調理
從臨牀觀察發現,小寒節氣前後出現夜寐汗出的患者以男性為主,還存在乏力、怕冷、運動量少等表現,中醫辨證為氣虛、陽氣虛兩種證型多見。
這類患者難以順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不能固攝汗液,肌膚汗孔不致密,汗液外泄,故而汗多。
調養要領:
平時注意加強鍛鍊,通過運動使自己的皮膚肌肉(中醫叫“鬼門”“腠理”)結實、緻密,植物神經功能變得協調;
同時,配合藥物益氣固表止汗,如黃芪、黨蔘、生曬參等;避免在冬季進食寒涼的西洋參、枸杞、菊花和水果、冷菜。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女性汗出患者以更年期和肝陽上亢多見,是“陰不制陽”的一種表現。
調養要領:
避免進食紅棗、桂圓、生薑、大蒜、辣椒、燒烤等温熱食物,應以西洋參、枸杞、菊花、梔子等清熱為主;平時注意不要生氣,調整好心態。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遇到陰雨綿綿,舌苔黃厚膩的濕熱患者也會出現夜寐汗出多的表現。這類患者平時抽煙喝酒應酬多,飲食不忌,辛辣刺激寒涼生冷不分,導致濕熱濁膩藴積在體內。
調養要領:
不進食温熱、肥甘厚膩之品,避免油炸燒烤辛辣食物;飲食要清淡,以清蒸、淡炒、水煮為主,少油少鹽;調整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有異常出汗的情況,建議到醫院由醫生系統診斷,排除疾病(甲亢、更年期綜合徵等),進行中醫分型,有針對性地予以治療,改善出汗症狀。
END
科普來源:
《上海大眾衞生報》
更多閲讀☞
預覽時標籤不可點
收錄於話題 # 個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