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週刊 | 勞動課帶火兒童小廚具 家長反映產品加熱有異味

  ■ 海南日報記者 侯賽

  近日,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版),勞動課將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一時間,“中小學生要學做飯”等相關話題衝上熱搜,也帶火了兒童廚具、迷你廚房等勞動教育類產品。

  這類兒童廚具並不是“過家家”的模仿玩具,而是真鍋、真刀、真爐灶,是能讓孩子煎炒烹炸,把飯菜做熟了吃下肚的“真煮”廚具。這類廚具煮出來的食物能不能讓孩子們放心吃呢?市面上的兒童“真煮”廚具的安全性到底怎樣?家長們該如何確保“小廚師”的烹飪安全?海南日報記者進行了調查走訪。

健康週刊 | 勞動課帶火兒童小廚具 家長反映產品加熱有異味

  現象:

  勞動課被重視

  兒童廚具走俏

  從今年9月起,勞動課將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消息一出,家住海甸島的趙思瑤女士表示很開心,“挺好的,可以培養孩子動手和實踐能力。”為了培養孩子對烹飪的興趣,趙思瑤立馬從網上下單了一套迷你廚具,準備週末節假日就讓孩子先操練起來。

  “外觀更可愛時尚,功能上和普通廚具沒有太大區別,只是整體尺寸縮小了,儼然迷你版小廚房。”趙思瑤説,自己買了一個迷你版的一體烹飪機,總共花了399元,“貴是貴點,品牌貨更安全,做出來的食物吃到肚子裏也放心。”

  海南日報記者打開某網購App,搜索“兒童廚具”發現,電熱爐、平底鍋、電飯煲、刀具等一應俱全,不同套餐還會有不同的搭配。儘管是“迷你”尺寸,但兒童廚具的價格卻比成人廚具還貴,售價從幾十元到三四百元不等,不少店鋪月銷量已過萬。

  在商品評價區,不少家長秀出自家“小廚師”親手做出的美食照片,並附上好評:“讓孩子喜歡上了做飯,挺實用”“剛收到有點味道,但是用幾次就好了”……

  反饋:

  材質缺保障

  安全引擔憂

  海南日報記者瀏覽發現,在網店買家秀中,有不少家長秀出孩子們開心吃着親手做出美食的照片或視頻,也有不少家長對產品的安全性問題表示擔憂。

  “孩子平時玩手機會看到一些小朋友用兒童廚具自己動手做飯的視頻,覺得挺好玩的,老嚷着讓我給她買一套。在網上和店裏都看過,很多店家都把它們當成玩具出售。”家住海口的錢女士認為,兒童廚具也是廚具,應當有相應的廚具合格證明,與兒童玩具並非一類物品。“孩子肯定會想嘗一嘗親手做的飯菜,不知道那些兒童廚具做出來的食物安不安全,能不能吃。”

  海南日報記者在網上向出售兒童廚具的商家詢問:“煮出的食物是否能吃?”客服人員均表示:“兒童廚具煮出來的食物可以吃。”當向客服詢問產品材質等相關信息時,不少店家籠統回答,“都是食品級,沒問題”,但店家卻無法提供任何檢測報告或合格證明。

  不少“真煮”兒童玩具網店購買評價中,有消費者表示,“不鏽鋼廚具一摸一手黑,肯定不是304不鏽鋼材質。”也有消費者指出“加熱後味道很大”等問題。可見,此類產品具有一定安全隱患。

  提醒:

  購買須謹慎

  使用要小心

  海南日報記者梳理消費者的商品評價發現,大多數用兒童廚具烹飪的菜品,都會被“小廚師們”吃進肚子裏。那麼這些在售的兒童廚具是否安全?此類產品有無國家統一標準呢?

  海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市場上流通的廚具都應遵循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接觸用金屬材料及製品》、QB/T 2174-2006《不鏽鋼廚具》等標準。按照商品分類,兒童“真煮”廚具兼具兒童玩具、兒童餐具和家用電器的屬性,其產品形態多樣,目前並沒有專門標準。

  市面上在售的這些兒童“真煮”廚具材質是否安全,是否真是食品級,還要打個問號。海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作出消費提醒,兒童廚具的走紅,會讓部分家長產生一種從眾心理,在選購相關產品時,應注意理性、謹慎消費。購買時,應選擇正規渠道銷售、正規廠家生產、標明產品執行標準、具有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CCC”標誌的產品。購買時要注意看外觀,聞氣味。各部件應色澤正常、均勻光亮、無毛刺,不應有異味。

  使用前應仔細閲讀產品使用説明、警示信息、注意事項等相關內容。部分產品中含有刀具,使用時應密切關注,避免意外割傷。電磁爐、電飯煲等電器的通電、斷電操作應在成人的監護下進行,謹防觸電風險。當產品出現異味或者產品部件發現性狀變化,如塑料變形或者塗層脱落等情況,應立即停止使用。

  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發布的《2021年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發展白皮書》顯示,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重點對售價100元以下的357批次塑膠和電玩具進行了摸底調查。其中,不合格玩具中質量問題佔比為72.6%,誤用標籤標識問題佔比為38.1%。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42 字。

轉載請註明: 健康週刊 | 勞動課帶火兒童小廚具 家長反映產品加熱有異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