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明白中藥方劑的科學內涵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張衞東(左一)在實驗室指導學生。 海軍軍醫大學供圖
圖為放大鏡下的中藥材。 圖源網絡
您一定聽説過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大顯身手的“清肺排毒湯”吧?雖然這劑由21味藥材組成的良方由來已久,可它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是什麼?想必很多人想知道。
2020年以來,海軍軍醫大學張衞東教授團隊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説清楚、講明白了“清肺排毒湯”的作用機理,向世界發出了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安全有效的聲音。
30多年如一日,張衞東紮根中藥及複方藥效物質基礎與創新藥研究一線,多次獲吳階平醫藥創新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獎等獎項,用現代科技讓傳統中醫藥諸劑良方發出新的光與熱。
破解中藥標準化生產質量控制難題
張衞東從事中藥複方研究可謂師出名門。1984年,他從老家山東考入海軍軍醫大學藥學系,4年的學習為他打下了紮實的藥學和化學基本功,也讓他對中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中藥大部分都是天然藥物,如果能把中藥研究透了,也就找到了破解天然藥物之謎的鑰匙。”張衞東説。當時,天然藥物化學專業是海軍軍醫大學最熱門、最難考的碩士專業之一,張衞東憑藉優異成績,從眾多考生中脱穎而出,師從韓公羽教授。
韓公羽曾參與屠呦呦領銜的“523項目”研製青蒿素,是中國最早一批用化學方法提煉中藥有效成分的科學家之一。他把張衞東帶進了科學研究中藥的世界。
2004年,上海醫藥集團找到張衞東,希望從諸多上市的中藥複方中找到一劑,用科技手段培育為中藥大品種。大家研究後認為麝香保心丸最有可能實現。但是,張衞東因為沒有研究過複方而有些遲疑:“我們通常只拿一味中藥篩選研究,麝香保心丸的方子有7味藥材,我們沒做過。”
“複方研究沒有先例可循,難度很大,但也是個機會,你每跨出一步,就離目標更近一步。”上海市科委一位同志的這句話,點醒了張衞東。政府的專項課題經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攜手、海軍軍醫大學學科支持,讓張衞東團隊放心大膽地去攻克中藥複方研製難題。
一開始,張衞東仍遵循原先的方法,把有效成分一個個提純出來,但很快發現此路不通,相比單味的藥材,麝香保心丸的成分和作用機制非常複雜,僅提煉其中100個成分至少得3年,更別説成分相互作用的解析了。
張衞東決定轉變思路,不再用逐個還原的辦法,而是把複方當成一個有機整體。在他的主張下,實驗室引進了當時國內為數不多的高效液相色譜-質譜儀,將幾百個成分“繪製”在一張圖譜上,再以系統生物學的方法揭示其中的關聯奧秘。
通過16年聯合攻關,他們破解了中藥標準化生產質量控制難題,讓這一傳統“救命藥”年銷售達到22億元,產業規模列全國中藥微粒丸製劑第一位。這樣一粒直徑3毫米、售價低廉的麝香保心丸,就此成為鄉村醫務室常備的冠心病良藥。
多年來,張衞東團隊還為國內數十家企業的40箇中藥方劑提供技術服務,推動中藥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對中藥複方大品種開發起到示範效應。2018年,張衞東團隊以中藥複方的現代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向世界發出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安全有效的聲音
2020年大年初二,在上海過年的張衞東接到了一個緊急任務——武漢疫情告急,國務院聯防聯控攻關組成立國家中醫藥專班,任命張衞東為機理研究組副組長,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應急項目“清肺排毒湯”的科學基礎研究。
這是張衞東一年中難得的休息時間,但疫情就是命令,他不假思索,放下電話,立即通知團隊成員結束休假、趕回實驗室。
他帶領課題組“泡”在實驗室裏4個多月,完成了“清肺排毒湯”的工藝質量及作用機理研究,在國際期刊上陸續發表了多篇研究論文,向世界發出了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安全有效的聲音;設計出“清肺排毒湯”工藝參數的標準共享給所有藥廠,確保藥品的質量。
張衞東團隊的研究顯示,從分子水平上看,“清肺排毒湯”口服後的12個入血成分可通過作用於與新冠肺炎密切相關的55個靶點,在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4種化合物和7個靶點是“清肺排毒湯”發揮效用的關鍵分子。
張衞東説,沒有幾十年的科研積累,不可能在這麼短時間內能拿出準確、可靠的藥效評價數據。
後來,“清肺排毒湯”成為抗擊疫情中中醫藥通過臨牀篩選出的有效方劑“三藥三方”之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多年的中藥複方研製中,張衞東堅持用藥理分析和臨牀療效的科學數據説話。他始終認為,傳統中藥方劑裏藴含着科學內涵,運用現代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是能夠解析清楚的。“比如患者在化療期間出現白細胞降低,中醫會開補腎的藥給患者服用,我們在篩選補腎的中藥時發現,其中的成分的確促進了白細胞的增加。白細胞來自骨髓,這不正是中醫所説的‘腎主骨生髓’嘛。”他説。
並非學中醫出身的張衞東,更加註重學習和運用中醫理論。“西藥對準靶點來尋找篩選藥物,而中醫藥是從有療效的藥物中找到靶點。”張衞東説,雖然這兩種藥物研製的實現路徑不同,但科學解析藥物機理的方法是共通的。
如何讓臨牀醫生信任中藥、用準中藥、用好中藥?張衞東以為,最重要的是科學研究和嚴格把控藥品質量。為此,他創新了中藥方劑有效成分羣的辨識技術,用系統生物學與網絡生物學相結合的技術解析作用機制。他還建立了生產全過程自動控制技術保障用藥質量,以及和醫院合作開展國際規範的循證醫學研究,清晰臨牀定位。
用張衞東的話講,中醫藥的守正創新,就是守療效之正、創藥物之新,守中醫理論之正、創生物機理之新。
獎掖後學,將傳統中藥發揚光大
每天早上8點,張衞東都是第一個到實驗室。在他的日程表裏,沒有雙休日,沒有可以止步的科研項目。他習慣把要做的事項寫在一張小紙條上,貼在辦公室電腦上,每天都要梳理一遍,確保百無一漏。不管工作再忙、會議再多,他都每隔一天跑一次5公里,速度不遜於團隊裏的年輕人,颳風下雨雷打不動堅持了十幾年。
弟子田賽賽説,團隊成員和學生們對張衞東又敬又愛又有些怕,敬仰他的學術風範,佩服他幾十年如一日的超強自律,愛他對學生的悉心栽培,也害怕因為自己不認真對待科研,受到他嚴厲的訓話。
田賽賽本科時因為聽了張衞東講授的《中藥化學》緒論,決定報考張衞東的研究生。“聽張老師講課前,我對中醫藥的認識還停留在花白長鬍子的老中醫坐診把脈、望聞問切開方子,當時覺得中藥怎麼能國際化呢?”田賽賽説,是張老師啓發了他對中醫藥的科學探索興趣。
治學嚴謹的張衞東經常有奇思妙想。有一次,他們在研究提煉蛤蟆耳後分泌的毒漿蟾酥,卻發現養殖場送來的蛤蟆可供提煉的蟾酥很少。“為什麼野生的蛤蟆能產生大量的蟾酥而養殖的就很少?”張衞東想到了蟾酥是蛤蟆用來保命的,當生命受到的威脅加劇,蟾酥的量也會飆升。於是,他建議養殖場放一籠蛇到養蛤蟆的地方。果然奏效,在這籠子蛇的“威脅”下,蛤蟆產生了大量蟾酥。
“張老師鼓勵我們創新,只要學生們有創新想法,他都會全力支持,找課題經費、找合作團隊。”在解析“清肺排毒湯”時,田賽賽提出引入單細胞測序的方法。當時,國內國際都很少有人做過這樣的測序,張衞東非常支持,找來醫學團隊幫助田賽賽一起完成了測序,研究成果發表在中醫藥學頂尖期刊上。
幾十年來,張衞東培養弟子無數,林生、覃江江等都是國內知名的基礎醫學研究學者,他們秉承守正創新理念,將傳統中醫藥學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