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學習困難” 孩子們走進醫院

自今年五月開放以來,首都兒科研究所學習困難門診始終處於爆滿狀態。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不理想、“坐不住”……因為種種與學習有關的問題,家長們帶着孩子來到這裏,希望得到醫學的幫助。

 

專家介紹,“學習困難”是一種綜合徵的總稱。門診中最常見的是多動症,其在兒童中的發病率約為7%,除此之外,也存在智力問題、視聽感知問題、情緒問題等可能。

 

對難以分辨其不同的家長來説,如孩子的“學習困難”症狀已經持續半年以上,或近期狀況反差特別大,應及時帶孩子就診。醫生會幫助家長找出原因,提供治療方案或行為指導。

 

因為“學習困難” 孩子們走進醫院

首都兒科研究所學習困難門診內,醫生正在給小患者問診。首都兒科研究所供圖


問題1

學習困難門診爆滿,病症都有哪些?

 

每週出診半天、迎接15-20個不等的孩子。自今年五月開放以來,首都兒科研究所的學習困難門診總是處於爆滿狀態。

 

多動症、智力問題、學習技能障礙、情緒問題……醫學上的“學習困難”是一種綜合徵的總稱,原因多種多樣。醫生們要結合各種相關檢查結果做出區分,提供治療方案——或者提供心理疏導。

 

當父母帶着孩子走進診室,醫生張麗麗會分兩次與他們交流:先和孩子單獨聊聊天,看看他們思維狀態如何,再和家長聊聊孩子的情況、老師的評價、既往就診史等。有了初步判斷後,一部分孩子會接受相關量表測試等檢查,進一步確定原因;也有一部分孩子不需要醫學介入,倒是家長需要“治心病”。

 

來就診的“學習困難”患兒中,超半數是由於多動症造成,尤以小學生居多。“坐不住”、記憶力不好、注意力難集中等,都可能是多動症的表現。有些孩子十分淘氣,不服從父母的管教,有的孩子字寫得歪歪扭扭,有的則無法遵守課堂秩序,與老師發生衝突。

 

少數孩子則由於遺傳、神經系統發育等因素,存在智力問題、智力結構偏差或技能障礙。一位媽媽曾帶着女兒來就診。家中大兒子學習不錯,而小女兒卻很吃力,尤其是數學成績差,參加不少一對一輔導也無濟於事。檢查發現小姑娘智力正常,但智力結構偏差,天生邏輯思維能力不太好,對其他人而言簡單的數學問題,對她來説就是很困難。

 

也有孩子並沒有生理問題。有部分家長向醫生反映,孩子學習表現不好,無法正常完成作業,醫生與孩子交流後發現,原來是父母額外佈置了太多任務,孩子不堪重負,選擇通過拖延學校作業的策略,迴避家裏額外的作業;有些孩子成績不錯,但家長預期很高,總覺得孩子即便考了90多分,也沒有充分發揮出水平,達不到自己的期望。

 

治療、觀望、心理疏導,不同問題有不同解法,而明確診斷是改善現狀的第一步。張麗麗告訴記者,來看學習困難門診,學習成績不一定必然會提高,但相關功能可以得到改善,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自信心等也能有所增強。對於缺乏判斷能力的普通家長來説,如果孩子的“學習困難”症狀已經持續半年以上,或近期狀況反差特別大,應及時帶孩子就診。

 

問題2

多動症的病因是什麼?如何治療?

 

張麗麗介紹,多動症在兒童中的發病率本身不低,約7%左右,這意味着一個班如果有30個學生,則可能有一到兩個孩子患多動症。多動症屬於神經發育型障礙,病因與遺傳、早產、缺氧缺血性腦損傷、神經遞質代謝障礙等有關,患兒的大腦成熟度會比普通孩子晚兩到三年,也因此會出現自控力和受約束力較弱的情況。

 

對多動症的處置視孩子狀況而定。隨着年齡增長,1/3的患兒在青春期會自愈,更多會延續到成年期。如果影響到孩子的學業、學習積極性和自尊心等,就應當積極治療。

 

舉例來説,如患兒處於一二年級,學業負擔不太重,孩子受到的影響有限,可採取行為教育;如進入三年級之後,學業難度增加,孩子學習效率下降,不僅成績下滑,還出現學習興趣喪失、自信心受損、社交受影響等情形,則應當考慮用藥。

 

多動症屬慢性病,用藥週期較長,起步週期也以年為單位,有些患兒可能要一直用藥到高中畢業。因此,很多家長會顧慮副作用而不傾向於用藥,或者堅持不下去。在臨牀中,張麗麗也碰到過一個案例:一個孩子一年級時就確診多動症,但沒有治療,中高年級時學業下滑,父母的管教孩子聽不進去,有時父母甚至上手打孩子。

 

問題3

生理問題是否都能醫治?

 

張麗麗告訴記者,雖然多動症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但並非所有由生理因素導致的“學習困難”都可以醫治,家長必須有“曲線救國”的心理準備。

 

如上述提到的智力結構偏差的孩子,天生智力特徵就是如此,再怎麼對短板進行強化,進步幅度也有限。家長應當考慮讓孩子在專業上更換方向。

 

存在智力問題的孩子,大多屬於先天發育有問題,運動、學習不如同齡人。家長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不能在學業上強求孩子,也應儘早考慮孩子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之後的發展道路,譬如學習技能類的專業,以便成年後可以獨立養活自己、維持正常社交。

 

問題4

排除了病理原因 家長還能做什麼?

 

在與孩子們的聊天中,張麗麗發現親子關係、校園關係,包括父母自身的預期管理,也可能成為孩子“學習困難”的原因。

 

隨着年齡增長,孩子們逐漸發展出獨立意識,覺得自己可以安排好自己的學習,但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總認為孩子沒有長大,於是逼着孩子學習,孩子由此心生牴觸,有的一回家就關上房門拒絕溝通。這種情況下,父母應當瞭解孩子心理發育的規律,及時調整親子相處模式。

 

一些孩子則是在小學時期學習狀態不好,到中學時課業增加,學習阻力更大,加上老師的負面評價、父母的嚴格管理,最終出現厭學的情況。如果進展到拒絕上學的地步,想要糾正就會比較困難,家長如發現類似的苗頭,應當及時就診,以防錯過最佳介入時機。

 

此外,還有一些孩子本身狀態沒有問題,但父母期望高,狀態十分緊繃,看不到孩子的閃光點;有的父母因為孩子的學習問題發生矛盾,當着孩子的面爭執,負面情緒也影響到孩子。這種情況下,孩子不需要做特殊檢查,醫生會對父母進行一些行為指導,告訴他們如何調整預期。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陳靜 校對 吳興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62 字。

轉載請註明: 因為“學習困難” 孩子們走進醫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