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小時候都會有那種不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東西的情況,這時候家長就會着急如何讓孩子懂得分享。其實就是教會孩子懂得分享是有技巧和規律可言的。
育兒專家發現孩子在學會分享的過程中有着3個不同的時期,這3個時期分別是在3歲之前,3到4歲之間和4到7歲之間。
第1個時期對於孩子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什麼是分享,所以我們家長千萬不要在這個階段強行讓孩子與他人交流分享。
而在第2個時期,孩子慢慢理解分享的意義,此時大人可以灌輸分享的好處,讓孩子樂意與他人分享,但此時孩子仍然會拒絕與他人分享,所以偶爾有拒絕是正常的。
最後1個時期的孩子已經有了完全理解分享的意義的能力,而分享作為社交中一個重要的環節,這種行為是孩子需要學習的,所以大人在這個時候要幫助孩子去學習這個技能!
孩子的玩具或者零食,可以説是一個屬於他們的"私有財產",,作為父母,不應該隨意將孩子的"私有財產"贈送於他人,也不應該強迫自己的孩子與他人分享,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決定,要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一切由他來決定。所以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的自主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更加明白自己的東西有着自己的決定權,別人的東西也是如此,當孩子想要玩別人的玩具時,就懂得與別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徵求別人的同意。
家長對孩子的感恩教育最好滲透在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中,以"媽媽做晚飯"為例:一家人準備共進晚餐之前,爸爸可以向孩子説明媽媽準備晚飯的過程和辛苦,提議對媽媽表示感謝。在下一次準備晚飯時,爸爸便可以引導孩子做媽媽的"小幫手"。通過類似這樣的做法,不僅讓孩子們瞭解每一餐都來之不易,也讓寶寶感受到母親的辛勞。
分享可以讓孩子的快樂變成雙份,這當然需要父母的引導,孩子具備一定的同理心,可以從別人的快樂中找到讓自己快樂的感覺,這是父母教育技巧的。如果分享意味着失去,那麼孩子肯定是不願意配合的。
孩子在童年時期就會有物權意識,不願分享並一定是孩子很自私,只是孩子真的不懂分享的意義,只要父母有心去引導,孩子就能理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