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公園,偶然間聽見一個爸爸和孩子溝通,這位爸爸應該是個南方人,説起話來很是生動:“寶寶,我們回家家了,姥姥做好了午飯,等着咱們回去吃飯飯哈,別玩了,拿好你的小車車,回家家。”
正在一旁玩的孩子也學着爸爸的語氣,説了很多疊詞,大喊道:“不要回家家,寶寶沒玩夠,那個球球也很好玩。”
表面上看起來,這個爸爸很温柔,説話也繪聲繪色,這就是“兒語”,但實際上用多了對孩子的語言發展也沒有益處。
跟娃説“兒語”容易被理解,好溝通,專家贊同使用,但也有的專家覺得“兒語”會阻礙孩子的語言發展,輸入錯誤的語法。
眾説紛紜,家長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其實這兩個結論都是對的,這個世界非黑即白,你得學會分階段使用“兒語”。
並且,不同時期和孩子使用“兒語”的效果不同,孩子吸收得也不一樣,方法也應該隨之改變。
可以説,孩子出生第一年,家長最期待的就是他説出的第一個字,也就是孩子語言發育的里程碑。
通過給孩子講故事,家長創設語言環境,讓他從一個字過渡到兩個字疊加。在孩子有語言需要時,為了加深孩子的記憶,還會反覆利用疊詞,比如:狗狗,貓貓,飯飯,覺覺……
這種不自覺的語言,就是兒語表達形式的一種。疊加的字、誇張的語音語調、放緩的語速,生動的表情,共同構成了低幼兒童的語言交流方式。
兒語對孩子來説有利有弊,家長也應該分清兒語優劣勢,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優勢:
在孩子學習語言的初期,越是重複吸收得就越好,因此把文字疊起來會加深孩子的印象,俗稱“電報句”。
由於孩子的語言能力還沒有達到説整句,因此兒語會讓孩子表達得更全面,不至於在遇見問題時只會大哭大鬧,而能會用簡單的電報句説自己的意願,從而讓家長給予及時的幫助。
對孩子來説,這是一個成長階段,經歷過了才能把更多詞彙連接在一起,説出句子,這樣的方式交流起來更方便。
其次,緩慢的語速會讓孩子聽清家長在做什麼,把簡單句子分解,然後根據指令做出行動。
家長切記,和孩子交流時不要語速太快,否則會讓孩子變得緊張,而且抓不住重點。
再者,高亢的語音語調也更能吸引孩子的關注,甚至嘗試自己説一説。在學習語言最開始的階段,孩子接受的是家長的情緒和語氣,説什麼反而是其次。
最後就是表情了,孩子會據此判斷家長的語言是什麼意思,繪聲繪色的表達是孩子最好的語言體驗。即便是成年人,如果身邊人能繪聲繪色地講一件事,也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劣勢:
所謂劣勢,就是會打亂人的正常説話語法,這些錯誤的語法會讓孩子形成習慣,以後説話或者寫作,也會下意識出現錯誤。
但大多數5歲的孩子就已經形成了母語語法的表達習慣,因此劣勢並不會很明顯,只是一個階段性的表現,引起家長的擔心。
兒語還是要有的,但家長要掌握好方法,有效利用孩喜歡母語的階段高效溝通,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不同時間段的引導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1、嬰兒期
①面部表情結合兒語
家長説兒語時不要只是説説,最好加上誇張的面部表情。孩子會通過你的表情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研究人員曾做過一個實驗,將嬰兒放在搖牀上讓媽媽來推動,第一次媽媽用的嚴肅面孔,第二次用的微笑表情,兩次都沒有説話的時候,嬰兒反應不大。
後來又加入了兒語,實驗者發現,在嚴肅面孔的媽媽搖搖牀時,孩子開始躁動,聽媽媽一説話直接就哭了;而微笑臉的孩子一直在蹬腿,居然還張開手臂求抱抱。
這就説明了表情對語言表達的重要性,家長平時要注意。
②通過兒語增強孩子的記憶
孩子2歲前,會説的話都以單個的字為主,甚至有的還是擬聲詞,而擬聲詞本身就會出現重疊,這時孩子的印象就會更深。
而且,擬聲詞也有利於強調發音,比如聽見馬路上有汽車鳴笛的聲音,家長就可以用“滴滴”來告訴孩子,使其間接地對車產生記憶。
看黑白大卡的時候,也可以反覆用疊詞,讓孩子記得更牢固。
2、幼兒期
①耐心聽
孩子在語言發展過程中,容易出現讀音上的小問題。比如,家長聽不懂孩子在説什麼,或者孩子説了一串連自己都不知道在表達什麼。
實際上這時,你需要做的就是耐心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鼓勵。
比如孩子説:“媽媽,我要吃朵朵。”
一般情況下,家長可能很快就理解了孩子的意思,但馬上便會予以糾正。
相比這種反應,更建議家長如此引導,詢問孩子:“你在説什麼呢?寶寶,請再説一遍。”
孩子就會再説一次,這時你可以幽默地説:“噢,你説的是果果吧,果——果——”。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自己錯了,導致以後不敢説,而是被理解了後還有了正確的指導。
②適當減少兒語使用,引導孩子多使用關聯詞和短句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説兒語很可愛,但2歲屬於語言爆發期,最好不要再用兒語了。
中科院兒童成長髮育測評語言的一項測試內容表明,孩子1歲半時就應該更聽懂一些常見的關聯詞了,比如“因為……所以……”“如果……就……”等到孩子2歲半,就可以使用這些詞彙了。
有位媽媽説,自己和孩子溝通時並沒有太關注內容,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隨心所欲地講出來,但一定要保證句子的連貫性。
家長在問孩子為什麼的時候,孩子就要下意識地説出因為……所以……的句式。
這樣的溝通,才能使孩子得到良好的語言能力發展。
③表述清楚再滿足,等待孩子説完
如果孩子經常在表達意願時,只用眼神、身體動作就能讓家長明白意圖,那麼他就會覺得説話沒用。這樣會促使孩子像個指揮家,只做動作不説話。
家長還覺得這樣是自己很懂孩子,親子默契好,殊不知這是讓孩子被動接受,慢慢弱化自己的語言能力。
因此,幼兒時期我們應“該和孩子進行開放式的交流,多問問孩子“這是什麼感覺?”或者“這是温的還是涼的?”“這是粗糙的還是滑滑的?”這樣的準確預言,會讓孩子有思考能力。
孩子有需求時就會自覺地説出來:“我想吃蘋果”或者“我想買玩具車”,而不是一指蘋果就吃到嘴,一哭玩具車就抱在懷裏。
家長要多些耐心,多聽一聽,孩子才會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説得更準確更生動。
兒語並不是不好的,而是要注重引導方式,智慧的父母會隨着孩子的節奏一起學習,和孩子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