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麗華有一個13歲的兒子,兒子從小一直跟着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到上中學才回到爸爸媽媽的身邊。麗華打拼多年,才在城裏買了房子。兒子終於和也自己團聚了,她覺得一家人美好的生活就要開始了,沒想到事實卻不是想象中那樣。
兒子回到爸爸媽媽身邊,開始的一段時間,整天吵着要回爺爺奶奶家。後來,爸爸媽媽總是哄着勸着,才稍微好了一點。可是,這孩子不好好學習,而且非常叛逆。爸爸媽媽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他每次都是理直氣壯地説:“你們憑什麼管我?”
兒子學習一塌糊塗,還不服管教。孩子每天針鋒一樣和爸爸媽媽頂嘴,氣得麗華每天唉聲嘆氣地流眼淚。
麗華真的是後悔極了,早知道是這樣的結果,絕不會把兒子交給老人撫養。可是現在後悔又有什麼用呢?
著名的心理學家李玫瑾説過,孩子一定要自己帶,在他完全不能獨立的情況下,你去給他帶來快樂,給他帶來舒服。當他依賴你的時候,你才有教育他的資本。
爸爸媽媽的陪伴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可是在我們身邊,很多的父母是為了孩子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但是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精力。
有些人覺得打拼事業和養孩子是相互衝突的,不是他們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他們根本意識不到和孩子相處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
我們把養育孩子的責任推出去很容易,這樣做的危害也不會立刻顯現出來。但是缺乏爸爸媽媽陪伴,這樣的成長經歷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的痕跡,終歸會影響他生命的質量。有的家庭還會留下難以改變的遺憾和麻煩。
所以,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自己帶。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這三個階段,媽媽的陪伴很重要。
一、嬰幼兒時期。
赫克曼説,“孩子早期教育不需要投入很多錢,最昂貴一流的幼兒園,遠不如父母親力親為的教育!”
孩子出生的前三年,是孩子身體、性格、智商、情商各方面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孩子在3歲之前,缺少父母的陪伴。給孩子帶來的最大的傷害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膽小自卑。孩子總有被父母拋棄的感覺,從而影響他以後的社會交往能力。
孩子出生的前三年,媽媽的陪伴讓孩子的依賴感得到滿足,孩子更陽光、自信。媽媽和孩子的溝通互動,微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社交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孩子長大後情商更高。
媽媽陪伴寶寶,不是時間上的累計,而是要多和寶寶交流溝通。我們有時間的時候,和孩子一起玩一玩他喜歡的遊戲,帶孩子出去接觸一下大自然。讓寶寶時刻感受到媽媽的愛,才是最好的陪伴。
二、斷奶期。
斷奶期對於媽媽和寶寶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為了方便孩子戒掉母乳,很多媽媽會選擇在斷奶期離開寶寶,這樣的做法也是不科學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寶寶和媽媽的分離會引起他焦慮、不安的情緒。這樣的焦慮情緒如果不能得到緩解,可能會影響到寶寶的性格氣質,無法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變得自我封閉。
相反的,如果媽媽在斷奶期也好好地陪孩子,孩子的自我控制情緒能力強,將來情商也更高。
斷奶期,媽媽陪伴着寶寶也可以很好地斷掉母乳。
a循序漸進地斷奶。
媽媽給寶寶斷奶,不要直接就一點奶都不給寶寶喝。媽媽應該是在準備斷奶前,就逐漸減少給寶寶餵奶的次數、餵奶奶量。我們漸漸給寶寶增加輔食,讓寶寶逐漸適應母乳減少的情況。
b爸爸多帶寶寶玩耍。
在寶寶斷奶過程中,爸爸的作用也是非常關鍵的。爸爸多和寶寶玩耍,可以轉移寶寶的注意力,減少寶寶對媽媽的依賴,減少寶寶對母乳的依賴。
三、寶寶入園時期。
寶寶剛剛上幼兒園,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分離焦慮症。進入幼兒園,對寶寶來説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寶寶缺乏安全感,內心焦慮不安。
這時候,媽媽儘量要接送寶寶上學、放學。媽媽的陪伴會讓孩子覺得更有安全感,覺得自己並沒有被拋棄,能夠更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情商也更高。
另外,寶寶回到家以後,媽媽也要多和孩子回憶幼兒園的美好生活。和媽媽的交流溝通,也可以緩解孩子內心的不安。
我們不想做一件事情,總有千百個理由和藉口。多陪陪孩子,不然當我們發現時間過得真快,孩子一轉眼就長大了。不要讓沒有能親眼見證孩子一天天的成長,成為永遠留在心底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