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IC photo
夏季是野生蘑菇的生長旺季,也是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高發時期。據媒體報道,一男子撿蘑菇回家炒菜吃怕中毒,烹飪時往鍋裏丟銀鐲子“試毒”,看見鐲子無異樣後便放心地食用了。吃過沒多久,男子便中毒進了醫院。
廣東疾控中心指出,銀與硫或硫化物發生反應,會生成黑色的硫化銀,而所有毒蘑菇中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也就不會使銀器變黑。
中國疾控中心提示,野生蘑菇是否有毒並沒有簡單易行的鑑別方法。“從色彩判斷蘑菇是否有毒,色彩不鮮豔的無毒”“和銀器、大蒜、生薑等同煮變黑有毒”“掰開蘑菇有乳汁或變色的有毒”“生蛆或生蟲的蘑菇無毒”……以上這些説法都無科學依據。預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不採摘、不銷售、不食用野生蘑菇。
我國毒菌種類繁多,已報道的毒菌種類達400多種。不同毒菌所含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表現也不同。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李毅賢介紹,腸胃炎型潛伏期10分鐘到五六個小時,表現為噁心、劇烈嘔吐、腹痛、腹瀉等,病程短,治癒後效果一般良好。神經精神型潛伏期6-12小時,中毒症狀除有胃腸炎外,還會有瞳孔縮小、唾液增多、興奮、幻覺等症狀。溶血型潛伏期6-12小時,除有腸胃炎症狀外,還有溶血表現,會出現貧血、肝腫大等症狀。肝腎損傷型,一般在進食毒菌後10-30小時出現腸胃炎型表現,隨後出現肝、心、腎等多器官損害情況,以肝臟損傷最為嚴重,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高。
食用野生菌後,一旦發生中毒症狀,應儘快催吐,並及時撥打120就醫。患者神志清楚的情況下,可給其飲用大量温開水或稀鹽水,並刺激其喉部,儘量使其將胃裏的東西吐出來,以減少毒素吸收;對於已經昏迷的患者不要強行向其口內灌水,防止窒息;最好保留野生菌樣品,以供專業人員救治參考。
“切莫聽信民間流傳的毒蘑菇鑑別方法,不要食用自己不認識的野生菌;不要吃過度成熟或幼小的野生菌;不要幾種野生菌放在一起炒或煮,最好每次食用一種野生菌而且不要一次食用過多;加工烹調方法要得當,要炒熟煮透;食用菌菇時勿飲酒,有的野生菌雖然無毒,其含有的某些成分卻會與酒中所含的乙醇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毒素引起中毒。” 李毅賢補充提醒道。
新京報記者 劉旭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