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姐育兒説(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很流行一句話,叫做
“高中的時候忙的理所當然,大學的時候忙的莫名其妙”
。中學時代,孩子們都以學習為主,每天做的事情都和學習有關,可是等到進入大學後,大家好像都有自己的事情,卻又不知道在做着什麼。
以前孩子都渴望自由,能夠做自己的事情,可是現如今,他們有了自由的環境,卻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做些什麼了。
《人物》曾經做過一個人物專訪,這個人叫沈巍,多年前,他是一名公務員,有學識,工作穩定,非常博學,會講《左傳》、《尚書》,人生經歷的一切是多少求而不得的。但是,別人眼裏滿是才華的他,轉眼間走向了流浪的路。
街邊,路邊,公園裏,長椅上,這是沈巍經常待的地方。在這裏被趕走了,他會尋找下一個地方,他也不會責怪對方,只是自己默默地走開。當被記者發現的時候,他也很淡定,深談之中,他告訴記者:
我可能從小受我父親的那種傳統教育的壓抑了。
原來,
沈巍從小對文學很有好奇心
,也願意學,可是父親不答應,從小就反對,後來為他選了理科,選了“就業前景”好的專業,選了一份審計局的好工作。跟隨父親腳步的沈巍,漸感疲憊,才變成了如今模樣。
家長都喜歡為孩子做安排,進入大學以前所有的事情都是為了“考大學”,殊不知,父母把孩子安排得明明白白,到頭來,他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了。
當代大學生的現狀
1、為什麼很多孩子上大學之後變得懶惰了?
沈巍在大學的時候很迷茫,他理想的專業是中文或者國際政治學,可是父親卻為他選擇了審計專業,他無力反抗,只好遵從。
有的孩子可以在父母選擇的道路上,好好走下去,但是有的人會因為這份安排變得更加叛逆,好不容易有了放縱的機會,他們既沒有做計劃的能力,習慣了父母安排,又不想再像傀儡一樣。
在這種矛盾之下,孩子很容易變得迷茫不已,進而懶惰,什麼都不想做。
2、過分的管教讓孩子喪失了“主動性”
父母的管教看起來是幫助孩子改掉壞的習慣,而改變的過程裏,孩子也喪失了一份靈活性。作為過來人,成年人可以做出調整和變化,進而為孩子選擇“更好”的出路,可是孩子不行。
家長替孩子做了他該做的事情,他便失去了動手的機會,久而久之,一個人的主動性變弱,能力也會隨之下降。
3、過分的管教讓孩子丟掉了哪些可貴的精神?
大學生五分之一在努力,五分之四在發呆,不是他們不想做,偶爾,他們也想努力,只是不知道做什麼罷了。
社會的殘酷,作為過來人我們很清楚,而孩子就像白淨的水瓶,潔白無瑕。因而,家長願意為孩子分擔那些殘酷,用盡全力保護孩子。自然地,家長會把自身的管教習以為常,孩子沒有了鍛鍊的機會,自然沒有相應的能力了。
過分管教讓孩子失去了很多本該成長的機會,家長為其做好的決定、安排,取而代之的是,孩子優柔寡斷,沒有判斷力和主見,行動力弱,計劃能力差。對此,家長還在忽視嗎?
管教孩子應該做到不放任、不過分,家長應該這麼做
1、建立邊界感
父母想要為孩子做主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能過度,一些他自己能夠處理的小事,別害怕,讓他自己做,家長從旁引導,也可以避免孩子走錯路,不一定要全然代替孩子。
2、尊重孩子的想法
愛好文學的沈巍最終進入了審計局工作,父母開心了,可是沈巍“瘋了”。尊重孩子的意見與想法,是父母應該做的,因為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家長的附屬物,在長大後,他總會自己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
父母選得不一定好,孩子的意見應該被父母看到。
3、樹立原則
不能過度管制孩子,與此同時,家長也要建立一定的原則,不能讓孩子什麼事情都做,聽之任之,不管不顧,溺愛孩子。原則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身為家長,我們有義務告訴孩子什麼是底線和原則。
在這裏提醒大家,教育之難,在於分寸的把握,“毀掉”一個孩子的關鍵,便是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太過嚴格的管理。
今日話題互動:
大家對於“管孩子”這件事是怎麼看待的呢?大家又是怎麼處理的呢?歡迎分享。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裏是朗姐育兒説,在這裏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