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不能接受別人的批評,稍微受到家長或別人的批評就情緒低落,或者發脾氣。這類孩子往往想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受到批評,而且他們的抗挫折能力也比較弱。所以如果家長想要通過批評來改正孩子的不良行為,還要考慮到孩子的受挫能力,如果批評比較激烈,沒有顧及孩子的接受程度,就可能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跟大人對着幹。所以,家長批評孩子時要考慮孩子的接受能力。
還有的完全捨不得批評自己的孩子,這也是要不得的。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孩子從小沒怎麼捱過批評,在一片讚揚聲中長大,就會很容易變得自以為是、蠻橫無理。長大後也接受不了任何批評
,稍微有點批評,他們的心情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可見捨不得批評孩子,對其心理發展便沒有什麼好處。
讓孩子在小時候學會接受批評,並根據批評來改善自身,對孩子塑造健全人格具有積極的意義。
家長不要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因為捨不得而不批評孩子,孩子受到批評是一次進步的可能,更是一種對心理張力的鍛鍊。家長們不僅要儘可能地撤銷自己保護傘的作用,讓孩子自己接受批評,還要有意識地讓孩子既聽到正面肯定,也聽到反面的批評。因為
只有孩子瞭解自己的不足與優點的時候,才能完整立體地認識自己
。能接受批評的孩子,長大後往往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具有更加平和的心態以及更較強的抗挫折能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免不了受到指責和批評。但在批評的時候,大人們要注意,對孩子説話的語氣一定要温和,不要讓孩子感受壓迫,並且要以更多的表揚為前提,這樣孩子就會更容易明白為什麼受到批評。
1.有意識地讓孩子聽到批評。
對孩子進行表揚之後,更要以温和的語氣指出孩子的“美中不足”之處。這樣做會幫助孩子意識到批評和表揚是同樣常見的,培養他們正確面對批評的心態。
2.批評時儘量不要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做錯事後,自己可能也已經意識到錯誤而正在懊悔,此時家長應先對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給予肯定,然後再指出做得不對的地方,語氣要平和,注意儘量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3.批評孩子時,要就事論事,只談當下的事。
批評要就事論事,不要批評孩子的人格,也不要翻舊賬,否則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會造成孩子對批評的牴觸,更重要的是會讓孩子形成錯誤的認識,認為自己一旦做錯事,就不容易改變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印象了。
4.鼓勵孩子為自己辯解。
家長進行批評的時候,孩子如果認為不符合事實,會及時本能地進行辯解,這時家長要耐心傾聽,鼓勵孩子説出自己的見解。這有助於家長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也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但這並不是讓孩子推卸責任,而是讓孩子實事求是地面對自己所做的事情。
5.批評時要明確地指出孩子做得不對、不好的地方,並指出家長期望孩子怎樣做。
這會讓孩子更加明白受到批評地原因,也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得更好。
參考書籍:《兒童行為心理學》 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