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育兒 VS 科學護理——為準媽媽講解“育兒新經”

豆豆剛出生沒幾天,家裏就來了許多親戚探望。見到寶寶可愛,一些人都忍不住伸手摸摸豆豆的腦門。每當這時,豆豆媽都緊張地制止。原來婆婆老早就叮囑,寶寶的囟門,也就是“天頂蓋”的地方是新生兒的命門,不允許碰,一旦碰了會使寶寶變啞。豆豆媽還聽老人説,頭垢有保護寶寶前囟門的作用,決定先不把它洗掉。

不少新手媽媽因為缺少育兒經驗,很多育兒知識都得老人來傳授。老一輩的育兒經驗固然值得借鑑,但其中也有許多不科學的部分,不能照搬照做。除了上述不能碰摸孩子的囟門外,下面一些“老觀點”也要“與時俱進”。

民俗育兒 VS 科學護理——為準媽媽講解“育兒新經”

民俗育兒 VS 科學護理——為準媽媽講解“育兒新經”

“有聲有色”更精彩

囟門是個反映疾病的窗户

囟門關閉延遲提示寶寶骨骼發育及鈣化障礙,可能患佝僂病、呆小病等。因此,只要採取得當的手法及力度,碰觸囟門能為疾病診斷提示眾多信息,有利無害。

有“聲”給寶寶豐富的聽覺刺激

有些新手爸媽擔心剛出生的寶寶因為響聲而受到驚嚇,於是平日緊閉房門,連走路也小心翼翼,生怕弄出聲響。事實上,新生寶寶“驚跳”是正常生理現象,並不是被響聲給嚇着了。

正確的方法是要給寶寶創造有聲環境,如走路聲、關/開門聲、水聲、掃地聲、説話聲等,都能使其接受豐富的聽覺刺激,過於安靜反而不利於神經系統發育。

有“色”更利於視力發育

還有些老人認為新生兒怕見光,因此房間裏一整天都拉緊窗簾。這樣不僅不利於寶寶視力發育,昏暗光線也會使媽媽視覺疲勞,並且不利觀察小兒皮膚情況,如有無黃疸等。白天最好不要給寶寶的居室掛窗簾,尤其是較厚 、較暗的窗簾,晚上也完全可以使用正常的照明燈。

民俗育兒 VS 科學護理——為準媽媽講解“育兒新經”

民俗育兒 VS 科學護理——為準媽媽講解“育兒新經”

“睡扁頭”訓練糾正

孩子出生後,身邊不少老人都會交代年輕父母,一定要給孩子睡出個扁扁的後腦勺,將來才會天庭飽滿有福氣。這種民間俗稱的“睡扁頭”到底好不好呢?

臨牀上並不推崇這種做法。

畢竟大腦有一個最適宜的容積,其內部形狀、結構是固定的,如果後腦勺扁得太過厲害,就像刀切一般,有可能會使腦的容積發生改變,影響到腦部的正常發育。

至於網絡上流傳説睡扁頭會影響智力發育的説法,有些危言聳聽。除非極個別情況特別嚴重的,一般扁頭對孩子的智力不會造成影響。

如果發現孩子頭睡得太扁,建議家長在專業兒科醫生指導下,趁着1歲以內孩子囟門還未閉合前及時調整,特別是在4個月前糾正,效果最好。儘量讓寶寶睡覺時朝各個方向側,平時可引導寶寶做俯卧抬頭訓練,加強頸部肌肉力量。每次2~3分鐘,每天3~5次。6個月以內的寶寶,扁頭如果比較嚴重,可以利用能矯正頭型的專業嬰兒枕來糾正。

民俗育兒 VS 科學護理——為準媽媽講解“育兒新經”

民俗育兒 VS 科學護理——為準媽媽講解“育兒新經”

沐浴演奏“三步曲”

有位老奶奶給孫兒洗澡時,習慣把毛巾放在開水裏擰乾,然後把熱毛巾捂寶寶背上,認為可以去寒氣。結果,寶寶背都捂的通紅,起了紅疹子。事實上,寶寶沐浴不要“折騰”,只須演奏好沐浴“前、中、後”三步曲即可。

沐浴前

保持浴室環境温度暖和,把換洗衣服、包裹的浴巾、爽身粉等一起帶到浴室。使用浴霸沐浴時,寶寶不宜正對着浴霸下方,以免造成寶寶眼睛不適。最適宜的水温應調控在38~42攝氏度,切忌先放熱水再放冷水,以免燙傷。洗澡前和洗澡時可播放一些輕音樂,營造一個輕鬆的環境。

洗澡時

不宜讓寶寶空腹或過飽,以免寶寶在洗澡過程中吐奶。新生兒沐浴的順序,標準的是從頭到腳,先正面後背面。但如果要減少寶寶哭鬧,可以嘗試先洗寶寶的背面,再洗正面。

大人如果怕操作不好,也可以選用嬰兒沐浴網兜輔助,使用網兜時要注意用手扶住寶寶,以免直接滑入水中。

洗身體時,用一手托住寶寶對側肩頸部及腋下,讓寶寶頭頸部枕在大人的手腕部,另一隻手托住寶寶的腿和臀部,將寶寶慢慢放入澡盆中。

擠沐浴露於手掌,依次給孩子洗頸部→胸腹部→雙側腋下→四肢,再用小毛巾依次沾温水擦洗全身皮膚。注意皮膚皺褶處要擦洗乾淨。

洗澡後

擦身體時,先抱寶寶至大毛巾上,採用沾的方式,吸乾皮膚上水分,皮膚皺褶處均勻抹上爽身粉。再用消毒棉球沾75%酒精消毒臍部,隨後穿上乾淨的衣服。穿衣服前,可先用電吹風或身體捂熱的方式,把包裹寶寶的浴巾和內衣吹熱,以減小温差。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75 字。

轉載請註明: 民俗育兒 VS 科學護理——為準媽媽講解“育兒新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