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兩個教授的育兒觀,“普通人”對“不認命”,素人媽媽掏心窩子話

由 鍾離黎明 發佈於 健康


劉教授的演講在朋友圈刷屏之後,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儲殷表達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劉瑜教授和她的老公著名哲學家周濂本身就不是普通人,他們的孩子從小念的是清華附屬幼兒園、附小、附中,也註定不會是普通人。所以,她的演講是高級知識分子的心靈雞湯,是要讓普通人“認命”。

一時間,支持劉瑜教授的人不少,但支持儲殷教授的人似乎更多。

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都有自己説的有道理的一面。而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劉瑜教授的演講為什麼引起不少家長的不適,我想要用一種心理的角度來解釋。

不管我們承不承認,在中國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是有着焦慮的。這其中有着複雜的原因,而很重要的一方面,是這些普通的家長正在社會上遭受着多方面的壓力,他們已經感受到了社會對學習不好的人進行“無情地碾壓”。他們中有的還在忍受着自己不願意做的工作,努力賺着一份養家的薪資。也有很多是拼盡了半生的力氣,才獲得一點小小的安穩。即使是已經頗有成績,發了財的人,也有不少在心中暗暗感嘆是自己運氣夠好。

所以,他們又怎麼肯讓自己的孩子走彎路,而不指向一條自己認為更光明的路呢?


我相信,很多家長在無數個時刻都在糾結自己是不是要給孩子那麼大的壓力,自己是不是對孩子要求太高。但是,在一次次現實的對比當中,又狠下決心必須要讓孩子先吃苦,以避免將來吃社會的苦。

就是在這樣一種普遍的心態當中,一個清華大學的教授站出來説,我們的孩子註定會成為普通人,我們不必要焦慮,要給孩子自由和失敗的權利,吃國家福利的人還減少了社會競爭呢。

這本是一片好心的分享,但卻給普通的家長們一種對過去自己觀念和行為的焦慮,難道我一直是在用自己“多餘的焦慮”去傷害孩子,是在剝奪孩子的幸福嗎?


家長們開始了一種新的焦慮,焦慮“自己對孩子的多餘焦慮”。

在這一種新的焦慮當中,有些家長轉念一想,就達成了跟儲殷教授一致的觀念。劉教授的孩子那本來就不是普通人,即使她再普通,也比我們很多孩子起點要高很多。可是我們的孩子,誰為他負責未來呢?


劉瑜教授眼中的普通人可以是吃國家福利的人,可以是失敗之後又失敗的人。

但普通家長眼中的人才也未必就是清華北大畢業呀!

在更多的家長眼中,優秀的定義可能只是希望孩子能夠有選擇自己感興趣又能賺錢的職業;而普通的定義也許只是能夠自食其力,不啃老,當然也不要去領國家福利(雖然,在劉瑜教授眼中,可能這還減少了社會競爭)。而體面有尊嚴地活着,是很多家長最樸素的期望。


“普通”二字對於不少家庭的孩子而言,已經是要非常努力才能得到的東西。


劉瑜教授看到了有300多萬的琴童,認為這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還不如學希臘羅馬史來的好,觀點也沒有錯。

但是,這300多萬琴童的家長,難道個個都是希望孩子成為鋼琴家嗎?我家大寶學習鋼琴,十級已經拿到了,中間有幾次老師説她可以走專業路線,都被我拒絕了。

我説我只希望孩子把鋼琴作為一種愛好,堅持下去就行。當然,我也從沒有認為自家孩子有成為鋼琴家的潛力。


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讓孩子去堅持學呢?作為一個老母親,我無非就是想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在孩子感興趣的前提下,為孩子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

如果説,會彈鋼琴算是一項技能,我想有不少家長像我一樣,只是想讓孩子享受這個過程,也沒有説非得讓它有“變現”能力。


前兩天,在書店偶遇了一位正在考MPA的公務員媽媽。她説為了讓兩個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剛把自己手頭上幾套房全部賣掉,換了一套學區房。

原因主要是兩個:

1、她家大寶現在二年級,在同樣的試卷情況下,大寶現在所在班級只有三個100分,但是新學校那邊有十多個100分。她認為這就是教育水平的差異。

2、她身邊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每天早晨6:00就得讓孩子起牀,要不然時間來不及。但是換了學區房之後,她家孩子可以睡到6:50,孩子的睡眠太重要了,關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她認為,這一套至少要住10年的學區房,太值了。

甚至她在工作很忙的情況下去報考MPA,也是為了給孩子樹立更好的榜樣,同時,也能改善家裏的經濟條件。

這就是一個普通家長的真實想法,沒那麼高大上,關乎的就是孩子成長中的每一點、每一滴。


我也曾看到一位從農村考入北大的學生在回憶中感謝父母在她小的時候,沒有讓她在村裏上學,而是送到鎮上,感謝父母努力為她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在這萬千普通家長當中,有沒有一些較着真兒,非得讓孩子出人頭地,成龍成鳳的,我相信肯定是有的。但是,更多的家長不過是奮力託舉着,希望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平台,給孩子更多的機會。

並不是説,他們無法接受孩子註定是普通人的事實,只是他們不希望將來後悔沒有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多幫扶一把。有很多時候,那些家長並不是在攀比,而是怕自己拖了孩子的後腿。


清華教授家的孩子可以上最好的小學、初中和高中,如果孩子沒有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那估計也只能“埋怨”自己了。畢竟,父母的遺傳基因到位,為其搭建的環境、平台也到位,父母的教育理念和三觀也很正。沒有啥可以挑理兒的地方了!

而萬千的普通家長,誰又能不盡心盡力地培養好孩子,為他們的未來爭取多一點的希望?他們並不是要孩子一定得為自己爭得多大的臉面,也不是篤定孩子只有特別優秀才有出路,他們也相信花開自有時,也有“成長型思維”,他們會擔心孩子暫時的不優秀,但也憧憬着也許在某一個晚些的時刻,孩子就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和位置。不要一直批評他們的那些焦慮,不要嘲笑他們在竭盡所能地為孩子找個更好的學校,更好的老師,為人父母,更多的只是希望為自己的育兒之路寫上“不後悔”三個字。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關注、點贊、轉發、收藏都是對我的鼓勵哦,謝謝!

我是“豆媽逗娃”,一個樂於分享育兒乾貨的心理諮詢師媽媽,多平台簽約作者。家有兩個女寶,品着煙火氣,快樂逗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