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0年後,你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房子和存款,而是這個能力

由 希學英 發佈於 健康

作者 | 李核桃

月考成績出來了。

朋友上中學的兒子幾門功課都70多分,數學才62分,勉強及格。

這樣成績在全班快倒數了。

回想兒子小學時門門功課90多分,朋友發了好大的脾氣。

「看來不能再住校了!我得讓他回家住,盯着他學、下苦功夫學。」朋友最後説。

她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我卻不敢苟同。

都上中學了,該學着規劃自己了,靠家長盯着才肯學的孩子,能盯到什麼時候?

2019教育部推薦專家張敏説:「孩子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他是不會逃避的。他逃避學習,説明學習的打開方式一定是出了問題。」

學習這件事,怎能説是「下苦功夫」呢?

一個「苦」字,讓多少孩子望「學」興嘆!

如果學習帶給他的,只有被逼迫、被監督,以及為了考試「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他才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推脱、去逃避。

苦的不是學習本身,而是這種被動的憋屈感。

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家長要我如何我便如何」,而是「我自己願意學好」。

前者的動力,源於家長的外部驅動,帶給孩子的是被動、抗拒、逆反,當他脱離父母視線,就會失控。

後者的動力,源於孩子自身的內部驅動,帶來的是主動、自覺、自我掌控的愉悦感。

被喚醒了內驅力的孩子,才能更專心、更持久地堅持一件事,從而走向卓越。

內驅力讓孩子迎難而上、百折不撓

前不久,國防科技大學新生張天助火上熱搜,連人民日報都誇他「勵志」。

張天助9歲時體重便達到160斤,高二時更是飆到305斤!

可他依舊我行我素,不運動,還胡吃海喝。

直到2017年,他在電視上看到朱日和大閲兵。

軍人的颯颯英姿、父母對軍人的崇敬,讓他萌生了一個想法:「我要報考國防科技大學!」

根據軍檢標準,181.8釐米的他,體重必須控制在92公斤以內。

為了夢想,張天助終於下定決心減肥。

首先是調整飲食。

每天,他只吃水煮青菜,不敢吃油炸美食,實在吃不下去就放點醬油。

嚴格控制飲食,菠菜不超過500克,白菜不超過500克,雞胸肉不超過100克……

如果實在抵擋不住誘惑,他就快速扒幾口飯,離開餐桌。

其次是鍛鍊。

早晨,同學還在睡夢中,他就起牀跑步了。

東北的冬天非常冷,他每天堅持早起一個小時進行有氧訓練。

剛開始時沒跑幾步就氣喘吁吁,可想想那身帥氣的軍裝,他又堅持了下去。

500多個早起,500多個夜以繼日,他不是在鍛鍊,就是在學習,每天把自己安排得滿滿的。

減肥時間緊,學習壓力大,唯一支撐他堅持下去的,就是那個軍旅夢。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後,他從305斤減到177斤,並以651分的成績考入國防科技大學。

不是沒有想過放棄,可一想到夢想,他咬咬牙挺過去了。

不是非要跟自己較勁,可看着體重計上的數字一點點掉下去,前面流的汗、受的苦反而成為激勵他的助力。

逼孩子堅持,與孩子自己堅持,結果看上去差不多。

但主動與被動的差距,會隨着時間的累積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結果。

自覺的孩子,因為想要規劃自己,所以再苦再難,也會咬牙堅持。

因為不想辜負自己,所以再累再煩,也要去努力爭取。

孩子不聽話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的「續航力」沒有得到激發。

內驅力得到激發的孩子,才會勇敢無畏,百折不撓!

外部驅動,帶來的更多是內耗

綜藝《親愛的小課桌》裏面的徐敬凱,專注力很差,做作業時經常開小差。

他對學習的全部興趣,來源於媽媽的外部驅動。

除了學校作業,媽媽每天另外給他佈置了兩張黃岡考卷,外加一篇閲讀。

大量作業佔據了他的成長空間。

他每天早上洗漱完第一件事就是做卷子。

吃完飯,離開餐桌,走向課桌,繼續做卷子。

早上做卷子,晚上做卷子,一天到晚沒玩沒了,個人時間被壓縮到極致。

他好想喘口氣啊!

小夥伴們在外面玩什麼呢?聽起來笑得好開心。

他們遇到了什麼好玩的事?我好想出去看看。

大家都在玩,就我在做卷子,我好想放棄啊……

他看似主動又自覺,可他的心思全然不在學習上。

只是被迫坐在那裏,一邊豎起耳朵聽外面的嬉鬧聲,一邊心不在焉地做卷子,專注力特別差。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其他小朋友都乖乖寫作業時,向來懂事的徐敬凱反而是自覺性最差的那個,看到有新嘉賓來了,幾次三番溜出去偷看。

心理學家李雪説:外驅力也能驅動一個人,但它帶來的感覺是較勁、痛苦和內耗。靠外驅力支撐的人,能量難以持久,早晚會遭遇反噬。

逼着孩子去做的事,他也許會聽話,但一定會逆反。

因為他一直徘徊在「聽家長話」還是「服從自己」之間,內心衝突不斷,內耗不斷,疲憊不堪的孩子,無論專注力還是毅力,都大打折扣。

更糟的是,孩子小時候,也許會表面上暫時屈從於家長的權威。

可當他長大了,脱離了家長的控制,便會徹底失去控制。

正如傅首爾所説:「你現在沾沾自喜,好像孩子很聽你的話,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孩子只是在哄騙你!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會掉進孩子的‘圈套’!」

如何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心理學家認為,內驅力存在於人體內部,誘因則在外部。

家長與其勞心費力地驅動孩子成長,不如拋出一個誘因,喚醒他的內驅力。

  • 別管束太多,尊重孩子的興趣

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説:「再沒有什麼能比擁有自己的興趣,形成自己的志趣更重的了。」

他的兒子多多,獨自從日本訂購了一副鎧甲。

讓他吃驚的是,多多知道與這副鎧甲相關的日本古時代、戰爭史、藝術史以及大名制度,很多方面的瞭解甚至超過身為歷史系教授的爸爸。

僅僅因為感興趣,沒有任何人指導,孩子就憑着大量課外閲讀、與同好的交流,聚集起可觀的、專業的、甚至冷門的知識,初步勾勒出自己與眾不同的志趣。

錢文忠對此很是欣慰。

從小到大,他沒有逼迫孩子上過補習班、提高班、特色班,也不強迫他學什麼。

多多反而在自由的氛圍中,突然令人刮目相看。

孩子感興趣的事,才是最契合他天性的事。

尊重孩子的興趣,他才會主動自覺地迎向它,在某個不起眼的角落突然開出一朵「志趣之花」。

  • 別規劃太多,支持孩子追夢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説:「內驅力,一方面源自興趣,另一方面源於夢想。找到和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就要支持孩子尊重夢想。」

想起歌手李健,初中時迷上吉他,父母沒有干涉他,也沒有諄諄教導「你把心思都放在學習上吧」。

而是給他行動上的支持。

一把紅棉吉他98元,幾乎是媽媽兩個月的工資,媽媽二話不説就帶他買回來了。

回想這段經歷,李健特別感動,覺得不能辜負媽媽這番信任。

整個中學時代,他除了好好學習,剩下所有時間都用來玩吉他。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他考上清華,還成為知名音樂人,有着「吉他王子」的美稱。

鼓勵孩子,不一定是「你別玩了,趕緊行動起來」這樣的督促。任何試圖監管、控制孩子的手段,都會降低孩子的自主感。

用更多的行動支持,反而能讓孩子沒有任何顧慮地追夢,安心驅動內心的馬達,心無旁騖地向着夢想進發。

  •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創造他的自主感

尊重孩子,並不意味着對孩子放任自流。

很佩服鄰居強強媽。

孩子寫作業,她讓孩子在「寫完作業馬上可以看電視」和「不寫作業不準看電視」之間選一個。

孩子自然選擇先寫作業,再看電視。

孩子喜歡打遊戲,她就跟孩子簽了一份「協議」,讓他在協議上寫每天玩多少分鐘、每週玩多少次。

孩子雖然喜歡玩遊戲,但看到親手寫下協議,也不好意思違反,慢慢學會自律。

教育學者尹建莉説:「如果總是製造機會讓孩子體驗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好習慣。」

有選擇權的孩子,會感到行為可以由自己決定,他便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從而產生責任感,自我驅動。

  • 適當獎勵,慎用懲罰

清華THBI兒童認知研究所的邱天説:「懲罰和獎勵都是外驅力,它們有時候會摧毀孩子的內驅力。」

因為懲罰會讓孩子心安理得地拖延,「反正我已經得到教訓了,你還想怎樣?」很難通過這種方式讓他產生自主感。

過度的獎勵則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反而會降低他們的原始興趣,破壞內驅力。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畫畫實驗」。實驗結果顯示:

原本喜歡畫畫的孩子,沒有任何干預的情況下,課餘會主動畫畫。

但若刻意設置獎勵機制,將這些孩子分為「有獎勵組」和「無獎勵組」。「有獎勵組」的孩子,16.7%選擇畫畫;「無獎勵組」的孩子,只有8.6%畫畫。

孩子本來有興趣,引入獎勵後,驅動他們的力量反而大打折扣。

詩人葉芝説: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內驅力,就像蓄勢待發的火種,深埋於孩子內心。

但這把火能不能燒起來、燒得旺不旺,非常依賴周圍的環境。

接納孩子,他的興趣火苗就能點燃。

尊重孩子,他的夢想之火就能借着風勢,熊熊燃燒。

支持孩子,他的毅力之火便越燒越旺,沒有什麼東西能澆滅。

作者:李核桃,社科圖書編輯,正走在婚姻路上,探求着育兒密碼。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