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中總能遇到這樣的現象,有些人覺得孩子好玩、可愛,就想上前逗逗他們,可逗娃的方式千百種,唯有一種是家長不能接受的——中國式逗娃。
1、“你媽不要你了”
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串親戚的時候,孩子本身分辨能力就不高,家長離開一會兒孩子就會感到焦慮、緊張,如果再被人來上這麼一句話,孩子的內心瞬間就崩潰了。不過有些人就是病態心理,看到孩子因為找不到家長哭鬧不止,他就會越開心,覺得越好笑,殊不知,這種做法正在傷害着孩子的內心,親子間的關係也被破壞了。
2、“你不是親生的吧”
這句話也是常用套路,孩子還小,五官、身材還沒長開,即便是基因遺傳,親子間長相方面會存在為妙差異也很正常。但有些人就是喜歡拿這個來説事,直接説出孩子並非父母親生的言論,孩子聽了這話,難免自我懷疑,內心的安全感也會崩塌,甚至影響到其性格方面的發展。
3、“你不是學了什麼什麼嗎?給我們表演一下”
家庭聚會當中,孩子成為了家長們拿來攀比的對象,因此,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下,總能聽到大人們“耍猴”似的要求。遇到這種情況,孩子們無非是兩種表現,一種是大大方方的“表演”,一種是非常排斥,拒絕“表演”,而大人們呢,針對孩子這兩種表現,要麼是根本不在意孩子在幹什麼,只是看個熱鬧、看個笑話,滿足一下自己的取樂心理,要麼就是孩子一直不肯“表演”覺得自己很沒面子,強迫孩子必須“表演”。這種情況次數多了,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被尊重,並且越來越自卑。
家長這個角色對孩子成長來説是非常關鍵的,家長在遇到問題時怎樣處理,就會對孩子的造成怎樣的影響,如果家長對這類逗娃方式不以為然,並且樂在其中,那麼它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就會成倍增加,親子關係變差了,孩子又怎能更好的成長呢?
1、日常相處中,充分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被逗時容易上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孩子對親子關係不確定、不自信所導致的,孩子不能明確家長是否真的愛自己,就比較容易相信別人説的話,當孩子接收到的負面語言對其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壓力,這種狀態就會慢慢削弱孩子原本就不充足的安全感,直至孩子崩潰。建議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多給予孩子明確的愛,比如語言表達、行為表達等等,孩子充分體會到了家長給予自己的關愛,安全感才能逐漸建立起來,遇到中國式逗娃,受到的影響也會降低不少。
2、引導孩子學會拒絕,尤其是在自己不願意的情況下
這一點主要用來針對那些喜歡攛掇孩子“表演”的人,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心理狀態,引導孩子學習一些拒絕別人要求的方法,最簡單的就是表達情緒或者直接説“不!”。另外,當孩子不願意做某件事時,家長一定要站在孩子這邊,這樣孩子就能更勇敢、更有底氣的拒絕別人。
3、第一時間照顧孩子的情緒
即便家長寸步不離,卻依舊躲不過那些好事之徒,如果孩子被逗哭了、逗怕了,家長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安撫。家長可以靜靜等待孩子發泄負面情緒,撫摸孩子背部或者擁抱孩子,在孩子稍微平靜一些時,再通過語言進行安撫,這樣就可以降低逗娃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了。
就我們目前身處的環境來看,讓孩子完全躲過中國式逗娃的傷害顯然是不現實的,家長們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重視孩子情緒變化,並且幫助孩子快速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這樣才能把中國式逗娃帶來的傷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