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新冠兒童“怪病”真兇是誰?除了感染,肥胖、自閉都有可能跟它有關

  隨着上海、廣州多地幼兒園陸續開學,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提高幼兒免疫力與抗感染,成為了復學期間最火熱的話題。

  感染,是人類健康與疾病領域一個永恆的話題。此次新冠疫情中的感染現象,也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不同免疫功能狀態的人羣對於病毒的防禦程度和感染程度是迥然不同的。

  為什麼有些人感染了新冠病毒會發展至重症甚至死亡,有些人卻是輕症甚至無症狀?從免疫的角度來看,各因素之間有哪些聯繫?生命早期建立正常的免疫功能對近遠期健康帶來什麼影響?

  “我們不得不再次去思考病毒感染和免疫之間的關聯性,思考如何構建更適宜的免疫狀態,為抵抗外源性感染提供更好的幫助。”近日,復旦大學兒科醫院副院長周文浩教授在由達能紐迪希亞舉行的第六屆科學年會上如是表示。

  不同免疫力,感染後症狀差別巨大

  美國衞生部門發現,近日出現多宗兒童罕見炎症個案,病徵類似“川崎病”,包括髮高燒、出疹等,推斷跟新冠病毒有關。當地時間5月13號,紐約州州長科莫表示,包括紐約州在內,美國已有15個州報告出現兒童不明原因炎症綜合徵。而在歐洲,也有5個國家出現兒童確診這一病症。

歐美新冠兒童“怪病”真兇是誰?除了感染,肥胖、自閉都有可能跟它有關
  免疫反應是一把雙刃劍,周文浩認為可以將其理解為:在每個生命階段裏對不良刺激都要作出中庸性、穩態的免疫反應,能達到清除不利因素的目的,同時不會觸發炎症風暴、免疫過激損傷的情況。

  “生命早期免疫適宜的建立很重要,既要重視特定感染,同時也要注意常態化的病原感染對機體免疫反應的影響。”周文浩説。

  但如何定義免疫適宜?如何看待其與新冠肺炎的相關性?

  對此,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臨牀免疫科主任王曉川教授表示,免疫適宜好比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沒有最適宜,只有更適宜。此外,不同的條件、不同的病原體感染,對免疫適宜狀態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要以動態的、非僵化的眼光去理解免疫適宜。

  而關於新冠肺炎,為什麼新生兒的感染相對成人來講沒那麼嚴重,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討論仍然較多。對於國外有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了類似於“川崎病樣”的病例,王曉川表示:“確實,在意大利、英國等國家都出現了相關報道,但目前中國還沒有類似病例。”

  他認為,從國外目前發佈的相關資料來看,患兒的發病年齡、發病時間、臨牀表現、檢測結果等都不同於川崎病。而新冠實際上屬於全身性的系統性炎症表現,這種“川崎病樣”的表現,從目前研究證據來看,提示可能是感染後的免疫反應所造成的。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兒科學教授楊錫強表示,在早期的生命健康過程中,免疫適宜能夠幫助我們抵禦外來的相關疾病侵襲,同時能夠促進機體的健康發育與成長。

  “比如,在新冠疫情中,宿主對感染的耐受程度往往決定了臨牀的嚴重程度。”他指出,在生命早期的一千天裏,環境跟遺傳共同交互作用在一起,對免疫適宜和免疫力的健康發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命早期是免疫適宜關鍵窗口期

  基因、環境等都與疾病有關係。楊錫強舉例,單核苷酸多態性連鎖不平衡,環境因素中的營養、感染、生活方式、藥物、污染等,都與疾病息息相關。

歐美新冠兒童“怪病”真兇是誰?除了感染,肥胖、自閉都有可能跟它有關
 

  (圖源:達能紐迪希亞)

  基因和環境可能影響的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感染易感性、肥胖、自閉症、哮喘、毛細支氣管炎、炎症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消化道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皮膚病……

  營養素可以促進感染免疫耐受。他舉例稱,補充硒可減輕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徵,減低炎症性腸道(IBD)發生率和嚴重度。

  早期環境因素、尤其是健康腸道菌羣的建立對免疫系統發育和免疫適宜也有重要作用。楊錫強指出,生命早期1000天是調節免疫風格的關鍵時期。如果發生早期營養障礙,後期就會更易發生急/慢性炎症,因此要特別注意早期營養。

  此外,補充益生元(如scGOS/lcFOS)、益生菌(短雙歧桿菌M-16V)可促進機體抗感染免疫耐受。

  第一道防線

  事實上,在《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的通知》中,就新增了腸道微生態調節劑作為其他治療措施。此後五到七版中都有相關論述,“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益生菌),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預防繼發細菌感染。”

  但新冠感染新生兒沒有特效藥,如何通過腸道調節免疫力?腸道微生態調節劑是否可以嘗試儘早使用?

  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新生兒科副主任王來栓教授看來,生命早期建立正常的免疫功能對近遠期健康有重要作用,而新冠感染新生兒應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法。

  “比如,小個頭大作為的短雙歧桿菌M-16V,在臨牀上已被證明可有效防治多種疾病。”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副主任沈振宇進一步指出,健康腸道菌羣是抵禦外部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益生菌通過作用腸道健康,已經給臨牀帶來了不少獲益。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分佈着人體60%-70%的免疫細胞。”王來栓教授對新冠疫情發生以來臨牀病人的疾病特點、免疫表現和臨牀防控策略進行了總結和分析,認為COVID-19臨牀特點包括:感染可能涉及多個系統(呼吸、消化、心血管等),非特異性表現以及預後較好。

  “整體來説,新生兒的免疫功能比較低下,建立完善的免疫系統需要過程。”廣州市兒童醫院新生兒科、NICU主任周偉教授認為,除了早期營養外,腸道微生態也會起作用,可以使用益生菌進行調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42 字。

轉載請註明: 歐美新冠兒童“怪病”真兇是誰?除了感染,肥胖、自閉都有可能跟它有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