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乾口苦口氣重是十分常見的情況,一般在鹹味的東西吃得較多,天氣炎熱,出汗較多而喝水又較少的情況下出現,這個非常正常,及時飲水就能解決,不成問題。但如果長時間口乾,喝了水很快又渴,需要大量飲水,甚至飲水不能解渴,這就要引起重視。首先要除外糖尿病、乾燥綜合徵,可以找醫生看看,做相應的檢查就能明確,下面跟隨我瞭解一下吧!
口乾是人的一種感覺,是體內津液缺乏的一種信號,提醒人們應及時補充水分。中醫認為人體津液的代謝與胃腸的吸收、脾的轉輸、肺的佈散,腎的蒸騰氣化有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口乾。體內津液的不足有多種情況,有的是絕對不足,如鹽份攝入過多飲水較少,大汗,腹瀉等。還有一種情況是體內本身並不缺水,甚至體內水很多,但就是口渴,這也分很多情況,比如肝硬化腹水的病人,水腫,腹內有很多水,但舌紅少津,患者口很渴,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為旱澇不均。
中醫認為,人體內水液的代謝需要腎氣的蒸騰氣化,脾的運化轉輸,肺的宣發佈散,以三焦為氣化的通道。如果腎氣蒸騰氣化能力減退,儘管體內水液很多,但津液不能上達於口,人也會感到口渴。這好比我們鍋裏水很多,但鍋底只放了一支蠟燭來燒水,水蒸汽就很少,就會發出缺水的信號。中醫認為動則生陽,通過合理運動,人體陽氣能夠發揮正常的蒸騰氣化作用,體內的水分得到正常佈散,不需要喝很多水,也不會感到口渴。
中醫認為口乾口渴的原因有:胃熱熾盛,濕熱鬱蒸,水飲內停,肺燥津傷,陰虛火旺等。胃熱胃火旺的人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煩躁,舌紅苔黃燥;濕熱鬱蒸口渴,口渴但不想喝水,或飲而不多,伴胸脘痞滿,納呆,肢體倦怠,大便溏而不爽,小便黃赤,舌苔黃膩;水飲內停口渴,口舌乾燥而不欲飲,腹滿身重,舌淡胖有齒痕,苔滑或膩;肺燥津傷口渴,口渴咽乾,鼻幹唇燥,乾咳無痰,肌膚乾燥,大便乾結,舌紅苔薄而幹;陰虛火旺口渴,口乾咽燥,夜間尤甚,手足心熱,潮熱盜汗。
不同的口渴要用不同的方藥來治療,胃熱熾盛需要清胃熱,可以選用牛黃清胃丸、竹葉石膏湯;濕熱鬱蒸可以用藿香、佩蘭、蘆根代茶飲,清熱化濕;水飲內停代表方為五苓散,健脾利水;肺燥津傷可以用清燥救肺湯,陰虛火旺可以用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陰虛燥熱口渴,可用麥冬、石斛、菊花代茶飲。
口苦的原因一般有胃熱、膽氣上溢、肝膽鬱熱;常見於膽囊炎、膽石症、膽汁返流等,肝膽濕熱,肝火上炎等情況,可用清利肝膽濕熱的方藥治療,如小柴胡湯、温膽湯、龍膽瀉肝湯等,亦可用茵陳、梔子代茶飲。
中醫認為口臭的原因:胃熱上蒸,痰熱壅肺,腸胃食積。治療要清利腸胃積熱,消食導滯,清肺化痰。用藥時應在醫生指導下選用,因為有的情況比較複雜,比如既有濕熱,又有氣虛,需要綜合考慮,對症下藥。
由此可見,造成口乾、口苦、口氣重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胃熱,而導致胃熱的原因往往與飲食有密切關係,如嗜好肥甘厚味、辛辣、煎炸食物,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吃得太多,現代社會總體是營養過剩的時代,飲食過多會加重胃的負擔,會化熱、生痰,因此需要減少飲食,吃7分飽或8分飽,而且應以素食為主,清淡飲食,這樣才能更加健康。
水是生命之源,一般來説,成人每天大約需要2200毫升水,從食物中可獲得1000毫升水,其他的1200毫升則要從飲水中補充,才能滿足人體的生理需要。美國巴特曼博士有一本偉大的著作《水是最好的藥》,強調了飲水對於健康的重要性,書中認為很多慢性病都是缺水導致的,因此要及時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乾了才想到應該喝水,飲水應以温開水為好,胃火旺的人也可以喝涼白開。當然喝茶也可以,但胃病患者喝茶要慎重。飲料儘量少喝。總之,飯可以少吃,水應該多喝。
口乾症的常見病因:
1、乾燥綜合徵,口乾是本病的主要症狀之一。患者唾液減少,吞嚥乾的食物十分困難,舌及口角開裂疼痛,極易患齲齒。半數左右的患者腮腺腫大,部分患者有頜下腺或附近淋巴結腫大的症狀,部分患者伴有關節疼痛,以肘、膝關節多見。嚴重者可致腎小管受損,造成心律失常等危險後果。患乾燥綜合徵者眼內還常有異物感、燒灼感,且鼻孔乾燥。
2、糖尿病人常有口乾、口渴症狀。糖尿病人的典型症狀可概括為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少。由於多尿,體內失水、口腔乾燥。一般情況下,口乾作為糖尿病的早期信號,糖尿病的診斷是比較容易的,只要測定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
3、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甲亢)也會出現口乾症狀。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能量代謝增快,耗氧量增加,產熱量增多,散熱量也加速。臨牀症狀為口乾多汗、怕熱,皮膚濕潤且温度升高,甲狀腺腫大,突眼。
4、唾液腺異常:頭頸部腫瘤放療後腮腺受損、慢性腮腺炎、涎腺發育不全、老年人腮腺功能下降,唾液流量減低。
5、飲食偏鹹食鹽攝入量過多、腹瀉、出汗、高熱脱水、腹部大手術後均能導致體內水分丟失。
6、血液循環系統疾病及障礙:急性失血、惡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動脈硬化可以引起口乾。
7、藥物性口乾:安定、利尿酸、三環類抗抑鬱症藥、洋地黃、抗膽鹼藥、奮乃靜以及一些降壓等藥物容易引起口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