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家長如何樹立權威?教育孩子不等於要控制孩子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健康

放棄權威就等於對孩子束手無策,教育過程中建立權威的重要性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的意義可謂是最大的,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不僅要盡力還要盡心,在孩子生命的初期,需要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引導,不僅需要有愛,支持和幫助,還要在他們成長關鍵期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很多時候家長的權威並非來自於威嚴的樹立,更不是與孩子之間權利的爭奪,如果家長能夠及時跳出權力爭奪戰,尊重孩子停止控制,那麼他們有可能表現的會比期望得更好。

家長認為自己有更多的經驗,所以想要控制孩子的言行,但這樣只會讓原本和諧的親子關係充滿火藥味,不能起到真正教育的效果。孩子只會對家長更多叛逆,少了信任,下次有可能會做的更過分。

對孩子的教育打不得罵不得管不了,家長就會認為自己在失去權威,其實在這個時候依然能夠發揮家長的權威,只要掌握正確的放方式即可。

權威不等於專治,教育的過程中家長需要權威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如何才是適度的權威則是很多人不瞭解的。問題就在於家長如何理解權威的含義,權威並不等於家長的命令孩子要完全服從。

父母對孩子高要求高反應的教育模式,能夠對孩子發展更有利,這樣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獨立性更高,也更加自信和積極樂觀。

權威型父母一般來説對孩子都會有高標準和嚴要求,能根據孩子的成長情況提出明確與合理的要求,設定合理的行為目標並且合理的督促孩子達到目標。家長會對孩子不合理任性的行為作出適當的懲戒。

雖然嚴格要求,但是權威性的父母對孩子也能做出温情的回應,會向孩子主動表達愛意。耐心傾聽孩子,能夠對他們的要求及時給出回應,在教育的過程中對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而激勵孩子自我成長。

權威不等於獨斷專制和專橫跋扈,所謂家規就是家庭成員共同遵守的道德行為準則,每個家庭都要有屬於自己的家規,是家庭文化的一部分,事實表明如果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沒有制定好相應的規矩,孩子會更加無所適從。

父母的權威能夠更好的提醒孩子要遵守規則,不該做的不去做,明確是非觀和個人目標,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和成才。

家長的權威就是為了讓孩子從小就能接受規矩的制約,家長的權威並非來自於説教的嗓門和巴掌的音量,更非來自於嘮叨和數落,言行的一致性與身教言傳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想要讓孩子聽自己的話,家長首先要處在一個積極和諧的態度中,如果家長是有趣樂觀的,孩子自然也會更容易聽進父母的説教。

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其實是本能的懼怕父母的權威,管教孩子父母的權威同樣不可獲取,快樂教育雖然能夠給孩子更加輕鬆的教養環境,但是從樹立家長權威的角度來説是不利的。

成年人對孩子的責任更多的是體現在權威性上,放棄權威就意味着很多時候對孩子束手無策,建立家長權威性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愛與規則並存,在出生8個月之後,父母就要對孩子劃分合理的界限,讓孩子在行事中早點意識到,自己並不是世界的中心,不可以任性妄為。

有界限的孩子能夠更加準確的理解自己與他們之間的區別,懂得尊重他人。

很多時候家長在孩子面前的權威會所剩無幾,找回權威就需要家長幫助孩子釐清事件的後果,幫助他們瞭解事件的自然原因。

在與孩子探討事件行為的時候,不要帶有太多評判的感情色彩,自然的描述就可以了。更不能圖省事就把年齡過小的孩子交給老人或者保姆帶,轉嫁養育責任的同時,其實也是在轉嫁權威性。

更不能夠因為孩子是自己生養的,就想要憑藉父母的身份控制他們的一切,這樣忽視孩子自身的想法,從而導致孩子壓抑和叛逆。樹立權威的前提就是家長要言而有信,先思考自己的許諾能不能實現,只有家長努力實現自己的諾言,才能夠既保持孩子的自尊心還能建立自己的權威。

很多父母一方面要求孩子嚴格認真,另一方面又百般的縱容,這樣的情況下最容易讓孩子出現表裏不一的表現,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首先要嚴格遵守底線,並且態度自始至終都要是一致的。這樣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從而更加嚴格的執行要求。

在家庭教育中面對孩子的犯錯和不守規矩,家長做的只是一味的批評和打罵,這樣不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只會讓家長的權威性在他們的心目中大打折扣,權威要建立在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之上,不但要有合理的要求,更要給孩子的行為作出適當的限制,為他們設定適當的行為標準。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讓孩子做到,父母自己也要做到。

樹立權威要儘可能堅持原則,避免感情用事,答應孩子的合理要求,用行動表達對他們的愛,傾聽孩子的想法,並且要寬容的接納孩子犯的無傷大雅的小錯,給他們機會去彌補和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