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寶寶有枕禿,補鈣就行?搞不清這些原因,補再多鈣也沒用!

由 童豔紅 發佈於 健康

文|全文共1954字,閲讀時間3.5分鐘

剛生下來的小寶寶,甚是惹人愛,他們除了吃奶,就是睡覺,整天躺在牀上,簡直就是安靜的小天使。等過了6個月後,寶寶睡眠時間逐漸減少,醒來的時間越來越多了,這時候很多家長也會經常抱着寶寶出門遛彎兒,或者去曬曬太陽。但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幾乎每位寶寶後腦勺都有一圈沒頭髮的地方,好像戴上了緊箍咒。這是怎麼回事呢?

“枕禿”=缺鈣=佝僂病?

從醫學角度來説,寶寶後腦勺有一圈沒頭髮的現象,叫做“枕禿”。

有家長會認為:“這是不是缺鈣了?”、“用不用補鈣?”枕禿一下子成了家長判斷孩子是否缺鈣的體徵,甚至有媽媽會問:“孩子是不是佝僂病?”

枕禿不一定是缺鈣了,缺鈣的寶寶頭部一般凹凸不平且偏大,看起來頭部很方,前額和後枕部都有兩個角,這是缺鈣了。

缺鈣可能引起枕禿,但這種現象是比較少見的,不必要看到寶寶有枕禿,就盲目補鈣或增加鈣元素的攝入。

佝僂病在發病最初,患兒可有睡眠不安、煩躁、夜驚、多汗等表現。這種情況刺激下, 寶寶睡覺時來回摩擦腦後部,跟枕頭接觸的部位,便出現了一圈光禿禿的地方,也就是“枕禿”。

但這兩者能直接劃等號嗎?顯然不能,佝僂病多由於個體缺乏維生素D引起體內鈣、磷代謝異常,導致生長期骨組織鈣化不全、變形,進而引發的慢性營養性疾病,這種情況多見於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可以説,枕禿是佝僂病的一個非特異性症狀,但有枕禿並不一定就是佝僂病。

Tips:如果你擔心寶寶有佝僂病,不僅要看臨牀,還要結合日常餵養以及骨密度、營養元素等專業檢查結果進行分析,而非盲目補充維生素D或不必要的鈣元素。

嬰兒“枕禿”受到哪些因素影響?

並非每個寶寶都會有“枕禿”現象,但這種情況的發生率又比較高,可以説很常見,它是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呢?

1、嬰兒生理的特殊性

小嬰兒新陳代謝旺盛,其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經很容易興奮,出汗也比成人要多的多,尤其是剛入睡的半個小時內,出汗更多。有些家長擔心寶寶着涼,把他們包裹的嚴嚴實實。

孩子被憋了一身汗,汗液刺激到頭部皮膚,讓他感覺很不舒服,但又不能馬上爬起來,只能用頭部來回的蹭,也就是“小寶寶睡覺愛搖頭”的現象。時間長了,枕部的頭髮被磨掉了,出現了一圈寸草不生的“枕禿”。

2、平躺的睡姿

6個月前的小寶寶,睡覺幾乎都是平躺姿勢,他們還不能翻身、轉動身軀。但周圍新鮮的聲音、圖像(包括媽媽的臉龐),都在吸引着他。

不能翻身的寶寶,只有轉動頭部,才能看到、聽得更清楚。經常左右搖頭,枕部的頭髮受到反覆摩擦,就可能出現局部脱髮的現象。

3、枕頭偏硬

嬰兒的枕頭一般都比較柔軟,契合他還在發育的身體。但如果使用枕頭材質比較硬或平躺牀面較硬,都可能對枕部頭髮造成影響,也可能造成局部摩擦引起的“枕禿”。

Tips:室內温度過高、牀上用品清潔不夠,也容易造成頭部濕疹、頭癢或出汗多,寶寶躺着磨頭而發生枕禿。

“枕禿”會自己消失嗎?

大多數“枕禿”都會在寶寶1歲左右,逐漸的消退,甚至消失。我家妹妹小時候也有“枕禿”,但做兒保檢查以及她的飲食都是正常的,到了她12個月左右,我發現她一圈“寸草不生”枕禿,居然長出了頭髮。

翻閲書籍我瞭解到,枕禿會隨着寶寶的月齡、大運動發育以及睡姿的多樣化,慢慢就淡化了。寶寶學會翻身了,睡姿經常變化,這種現象,也就慢慢消失了。

身邊有位寶媽分享説,自己當時給孩子各種補鈣,卻還是有枕禿,後來去醫院檢查才知道,枕禿並非一定要補鈣,做了一大堆檢查,都是正常的結果。

醫生説,問題其實出在枕頭上,新生寶寶不需要用枕頭,這樣盲目使用,會使得寶寶的頭部高出身體,頸部被動形成彎曲。出現枕禿都是小事兒,嚴重可能影響寶寶以後骨骼、脊柱的發育!

所以説,“枕禿”很多是由於我們家長過度關心,跟孩子過早使用枕頭引起的。可不用枕頭,寶寶睡覺會舒服嗎?家長可以用純棉毛巾對摺,給寶寶墊上,只要1cm左右的厚度即可。隨着月齡增長,再使用高度、材質合適的枕頭就行了!

我家妹妹1歲之前幾乎沒用過枕頭,都是用毛巾對摺後墊着,這樣她出汗會少些,每天早上起來更換新的毛巾,避免有蟎蟲堆積。

6個月之前的寶寶,家長平時可以讓寶寶多趴一趴,改變一下睡姿,還能鍛鍊其頸部力量,更好的完成抬頭、翻身等大運動發育。減少寶寶一直躺着對後腦勺造成摩擦的時間,進而減輕枕禿的發生。

Tips:也有些枕禿,可能長時間都沒有好轉,甚至愈來愈嚴重了。這種一般會伴隨其他缺鈣、佝僂病的症狀,及時聯繫專業醫生,幫助進行科學干預即可,盲目補鈣要不得!

凌晨媽媽來叨叨:

家長不必要看到寶寶有枕禿,馬上就想當然的去補鈣。是否需要給寶寶補鈣,補什麼,怎麼補?這些最好交給專業的醫生去判斷。當寶寶身體以及照料過程中出現“固有認知”的絕對性,你不妨問問自己,真的對嗎?比如枕禿就要補鈣,真的對嗎?讓這些根深蒂固的育兒理念,遠離我們的生活,科學育兒,從你、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