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以為“蝦黃”和“蟹黃”是同一種東西嗎?
小龍蝦 蝦黃 重金屬 生物入侵
長江邊的夏天,正是吃小龍蝦的好季節。
油燜、蒜蓉、麻辣、滷製、十三香等等等等,做法琳琅滿目,總有一種能對你胃口(當然,過敏的朋友就不要作死嘗試了)。
(圖源:風味人間)
只不過,你真的會吃小龍蝦嗎?人們所謂的“蝦黃”到底是什麼?能吃嗎?本文將為你一一作答。
瞭解“小龍蝦”
你當然可以只做一個熟練吃小龍蝦的吃貨,但更多地瞭解小龍蝦,能夠讓你吃出水平、吃出風采、吃出高度。
作為俗名,小龍蝦確實朗朗上口,對比來看,學名——鰲蝦(Cambarus)則有些拗口,不利於傳播和安利。
你在餐桌上最常見到的是原產於北美的克氏原鰲蝦(Procambarus clarkii),例如比較有名的潛江小龍蝦,在上個世紀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日本傳入我國,現如今已廣泛分佈於長江中下游。
(圖為法國的克氏原螯蝦,圖源:Wikipedia)
這種來自節肢動物門-軟甲綱-十足目的小動物其實長的並不討喜,還有點兇。
從外形上來看,小龍蝦主要由頭胸部和腹部組成。儘管頭部有顯眼的“鉗子”(鰲肢)和長長的“鬍鬚”(大觸角),但可食用的主體是腹部緊實的肌肉。
(圖源:Unsplash)
和其他節肢動物一樣,小龍蝦的身體可以分為很多體節。由6節的頭部、8節的胸部癒合而成的頭胸部,加上6節的腹部,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小龍蝦。
在品嚐小龍蝦的時候,你也能明顯地感覺到,腹部肌肉的分節。
幾乎每一個體節都有一對附肢,小龍蝦共有19對附肢,從前向後依次是:小觸角、大觸角、大顎、2對小顎、3對顎足、5對步足、5對腹肢和尾肢。其中第1步足也可以叫鰲肢,也就是那對“大鉗子”,內含不少可食用的肌肉。
“蝦黃”是什麼?
通過前文對小龍蝦的簡單介紹,你應該知道了小龍蝦可食用的部分主要是肌肉。
但小龍蝦腹部較短,當你扯下碩大的頭胸部時,難免覺得可惜;
加上頭胸部複雜的結構,吸收殘留了更多美味的湯汁或蘸料,你總會忍不住對着“蝦頭”吸上一口;
還有人會專門挑出其中黃色的部分食用,並類比螃蟹稱作“蝦黃“。
在biokiwi往期的推文中介紹過,蟹黃主要是指雌蟹的卵巢;
但“蝦黃”則是小龍蝦的消化腺——肝胰臟。除此之外,小龍蝦的心臟、腦、胃以及生殖腺等內臟器官,也都集中在頭胸部裏。
點擊圖片可以回顧文章,當然文末也有
“小龍蝦”怎麼吃?
儘管“蝦黃”中含有多種脂肪酸、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但食用起來也存在隱患。因為小龍蝦的生存能力很強,在污染十分嚴重的地方,如污水溝等,也都能夠生存下來。
而這些被嚴重污染的水體中,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污染物和重金屬,生活在這樣環境下的小龍蝦還會進一步富集這些有害物質。
大部分污染物和重金屬會聚集在小龍蝦的外殼(外骨骼)表面,隨着生長和脱殼會減少;另一部分則進入了小龍蝦的鰓和內臟之中。
當你吮吸“蝦頭”或品嚐“蝦黃”時,頭胸部兩側鰓蓋下的鰓、以及頭胸部裏的內臟會給你帶來重金屬等污染物的威脅。
因此,儘量不食用、或少食用小龍蝦頭胸部內的部分,包括“蝦黃”。
另外,為減少寄生蟲對人體健康的威脅,請務必食用完全煮熟的小龍蝦。
小龍蝦與入侵生態學
因為小龍蝦的美味,其作為入侵種,對環境的影響似乎容易被人們所忽視。但事實上,外來物種入侵,已成為21世紀5大全球性環境變化問題之一,也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通常,生物入侵是指某種生物從原來的分佈區域,擴展到一個新的(通常也是遙遠的)地區,在新的區域裏,其後代可以繁殖、擴散並維持下去。而在世界大部分地區,外來種已成為水生物種和水生生態系統的第一或第二重要威脅。
得益於其生長快、成熟早、多產、適應性強等特點,克氏原鰲蝦已然成為中國許多生態系統中的優勢種,對水生植物、兩棲類、無脊椎動物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威脅,顯著降低生物多樣性。
例如,引進後在西班牙猖獗的克氏原鰲蝦,直接減少了很多湖泊中大型水生植物的生物量(Chozas湖水生植物的覆蓋面積一度從97%急劇下降到10%以下),從而間接減少了其它物種食物資源的可得性和避難所,影響它們的繁殖成功(Donana國家公園兩種腹足動物——椎實螺和靜水椎實螺因此消失;Chozas湖中83%的兩棲類物種消失)。
入侵生態學則聚焦這一類問題,分別從入侵前、入侵和後入侵三個時期,研究外來物種入侵帶來的影響,以期更好地減少物種入侵帶來的生態和經濟影響,保護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多樣性。
很多時候,外來物種都是經由人類引入,也屬於人類影響生態環境的一種方式。
對於入侵物種的研究能夠更好的幫助人們分析、提出解決方案,以降低外來物種對原有生態環境的影響;並對潛在的生物入侵做好預防和準備工作。
但在很久以前,人們很容易忽視這個問題,所以現在常常需要為過去犯下的錯誤買單,而且形式可能相對殘忍。
例如,每年澳大利亞都會派飛機射殺一定數量的駱駝(英國人18世紀引進),來保護原生植被和本土動物。
這個做法很容易受到重視動物保護的人們詬病,再加上今年年初澳大利亞被山火侵襲,因為森林等環境受到影響,有很多生物的生命遭受威脅,就更容易引起人們的不滿。
但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如果因為要保護動物不去射殺那些駱駝,那麼一些原有的植物會被吃掉、本地的動物會因為資源競爭而減少。
科學是在不斷進步的,可能在不遠的將來,隨着對入侵生態學的重視和投入,科學家們能夠找到更好、更合適的辦法來處理這些入侵物種。
參考資料
[1] Stephen A. Miller, John P. Harley. Zoology – 9th ed. The McGraw-Hill, 2013.
[2] 黃詩箋, 盧欣等. 動物生物學實驗指導—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07.
[3] 白慶笙, 王英永等. 動物學實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07.
[4] 趙紫華, 蘇敏, 李志紅, 惠蒼. 外來物種入侵生態學. 植物保護學報, 2019, 46(1): 1-5.
[5] 蔡鳳金, 武正軍, 何南, 寧蕾, 黃乘明. 克氏原螯蝦的入侵生態學研究進展. 生態學雜誌, 2010, 29(1): 124-132.
[6] Kuklina I, Kouba A, Buřič M, et al. Accumul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crayfish and fish from selected Czech reservoirs[J].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4, 2014.
閲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