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指甲、嚼頭髮、吃鼻屎,寶寶得了異食癖怎麼辦?
導讀: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喜歡啃手指甲的孩子,小手伸出來,指甲往往被啃得坑坑窪窪,甚至咬得太深出現滲血。其實啃指甲屬於異食癖的一種,多與自身營養不良,以及家長的態度有很大關係。很多家長會採取呵斥、責罰的做法,以為是阻止,有時反而強化了寶寶“異食”的壞習慣。對於更嚴重的異食癖,家長更要警惕心理因素。
常見的異食癖不只啃指甲
異食癖是一種由於代謝機能紊亂、味覺異常和飲食管理不當等引起的複雜的多種疾病綜合徵。患者有持續性地啃咬、吞食非營養物質的習慣。兒童異食癖以2~6歲較多見。臨牀醫學認為,異食癖往往和體內缺乏微量元素及心理因素有關。
其實,並不是只有把奇怪的東西吞進肚子,才算異食癖。寶寶喜歡咀嚼、舔舐異物,甚至偏愛聞怪味,都是異食癖的表現或徵兆。不過,對於0~2歲的嬰幼兒,咬食“異物”——如枕頭、被子、玩具等,不能認為是病態的。他們還沒來得及學會分辨食物和事物的邊界。
家長想要知道寶寶是否患有異食癖,可以根據以下4點甄別判斷:
① 持續食用“異物”1個月以上;
② 食用的“異物”對寶寶生長髮育無益或有害;
③ 寶寶所處的年齡段,已經能準確意識到該“異物”不屬於食物;
④ 食用“異物”的行為不屬於當地文化習俗。
對於常見異食癖形成的原因,有心理因素,也有病理原因,我不建議用“壞習慣”一概而論。
不同的喜好代表什麼信號?
啃指甲、嚼頭髮:減壓、增加嘴部運動
孩子處於陌生環境、情緒起伏、緊張、有壓力時,啃手指、嚼頭髮這類重複性的動作,能帶來安全感,一定程度上的確能舒緩情緒。寶寶絞緊衣角、無意識地撕扯課本紙張,其實都是類似的原因。此外,有的寶寶嘴部肌肉沒有得到充分運動,比如到了年齡卻沒有有意識地鍛鍊咀嚼稍硬稍大的食物,也很容易找機會啃咬自身或周邊物。
吃土吃紙吃鼻屎:好奇、有蟲、缺鋅缺鐵
感知外界事物的方式有很多,用眼睛看、用手觸摸等等。但有些異食癖寶寶,則偏愛用味蕾去品嚐感知。我曾聽過一羣小朋友悄悄“交流心得”:血痂是甜的、鼻屎是鹹的、牆灰吃起來像麪餅……大人覺得聳人聽聞甚至噁心,但其實引起孩子異食的原因,有時單純是好奇心驅使,或者朋友之間的跟風模仿。這類“遊戲”的進行過程中,如果寶寶對某一樣異物形成了進食習慣,會覺得特別好吃。就像饞糖果、饞零食一樣,一會兒不吃就難受。
還有的寶寶是因為沒吃飽,正常三餐無法滿足需求的情況下會選擇異食。這種情況,家長首先要考慮調整寶寶的飲食結構,避免積食的前提下,少吃多餐。
如果寶寶日常三餐已足量,但寶寶還是總覺得肚子餓,需要靠異食滿足口腹之慾,除了胃強脾弱、可能生疳積的原因,家長還要考慮是否寶寶肚裏有蟲。腸道內有寄生蟲,會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其中缺鋅可能導致寶寶味覺淡化,產生奇怪的味覺需求;缺鐵可能會影響大腦海馬體信號傳導,形成奇怪的進食習慣,還會出現飢餓感。當寶寶出現以下表現時:大便異常、有蟲卵,眼白有藍、黑色放射性“蟲斑”,晚上睡覺磨牙,常不明原因腹痛…要及時驅蟲,並在醫生的指導下補充缺乏的微量元素,往往能自行糾正異食癖。
愛吞食危險物:警惕神經、心理疾病
少數情況下,有的寶寶會吞食牙籤、鐵釘、勺子等對自身造成傷害的異物。低幼齡寶寶往往是因為誤食。但如果到了對外界有基本認知的年齡仍然這樣,或糾正後反覆出現,家長就要警惕了。智力障礙、發育障礙、自閉症、孤獨症等精神類疾病或心理障礙,是可能導致異食併發症的,需儘早就醫排查和治療。
治好寶寶的異食癖:除了補鋅,還要補愛
寶寶異食癖背後的深層原因,營養缺乏和心理因素究竟孰輕孰重,臨牀醫學至今沒有準確定論。家長在治療、調理上需要雙管齊下,情志的呵護尤其關鍵。
第一,及時補充微量元素。兒童的生長髮育速度較快,對鋅的需求量很高。但由於飲食搭配不合理,容易造成鋅攝入量不足。當異食癖寶寶出現這些明顯缺鋅的症狀時,須在醫生指導下及時補鋅:厭食、偏食、異食,生長髮育不良,身形瘦弱,智力發育落後,傷口癒合緩慢,易口腔潰瘍、感冒生病……
日常飲食中,家長也要有意識地餵養含鋅高的食物,如:牡蠣、牛肉、豬肉、魷魚、蛋類、牛奶、麥芽、魚肉、動物肝臟、芝麻、核桃、花生、南瓜、茄子、紫菜等。家長可以根據寶寶的喜好、食材消化的難易程度等,在其飲食中適當添加合適的食材。日常餵養中,可以給寶寶吃些燕麥、高粱、小麥等粗糧。有需要時可服用谷維素,每次10毫克,每日1~2次,連服1周,可以通過調節間腦及植物神經功能,消除小兒異食癖。
第二,多注意情志呵護。對於有“奇怪”習慣的寶寶,呵斥、打手等粗暴的方法非但起不到糾正的作用,還會讓寶寶更加隱瞞“壞習慣”,更難察覺。過度否定帶來的反彈和心理傷害,有時甚至比異食癖本身還要嚴重。我們作為家長,該怎麼正確處理呢?
第三,巧妙提醒,正面促進。對於輕微的、階段性的、無傷大雅的異食癖,適當提醒和適當無視交替,對糾正反而有效。
注意,這裏的“無視”不等於縱容和默許,可以不在寶寶“異食”的時候當面提出,而是冷處理,過後再找時機提出。還可以與寶寶建立獎勵機制:如果能堅持忍住,可以獎勵一件最喜歡的東西,或帶去心儀的地方玩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耐心教導,什麼東西能吃,什麼東西不能,多強化寶寶對外界的認知。
第四,找到根本壓力源。對於因為壓力、緊張而造成的“異食”,家長就更不該做壓垮寶寶的最後一根稻草。尤其是學齡期的孩子,週末儘量少上補習班,多出去運動玩耍,卸下壓力。家長要多幫孩子緩解壓力源,把壓力轉化或釋放出來,而不僅僅是糾正表面行為。
第五,關注異食背後的心理需求。心理諮詢在中國普及率不高,但對於長期、頑固、甚至傷害到自己的異食癖,需要專業的心理醫生介入,找尋異食背後的心理需求,幫寶寶疏導。心理上的療傷是漫長的過程,家長要耐心配合,切莫心急、焦躁。
大多數時候,孩子問題的根源出在家長自己身上。有的孩子覺得家長長期忽略自己,就通過故意食用尖鋭物品來傷害自己,從而獲得家長的關注。生理性的異食癖,通過補充營養就能康復;但心靈創傷導致的異食癖,很容易被忽略,但傷害更大更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