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歲前的這些"壞習慣",是智商高的表現,家長不要盲目阻止
李玫瑾教授説過:任何生命都是過程,任何過程都有開始,生命發展是軌跡式,人的命運取決於早期。
哪個年齡段的孩子最難帶?很多家長都會説3歲左右的孩子,帶孩子比干農活還要累
為什麼3歲的孩子讓父母感到無可奈何呢?
3歲是一個很特殊的年齡,孩子擺脱了咿呀學語的稚嫩,但又沒有達到理性思考的地步。
孩子的自我主觀意識開始"甦醒",做事都有自己的習慣和節奏。
如果父母的命令不符合孩子的行為習慣,孩子就會和父母頂嘴。加上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不強,只能通過哭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
試圖和孩子講道理?省省吧!3歲的孩子缺乏一定的詞彙量,根本無法理解父母晦澀生硬的説教。
至於打罵孩子,家長又擔心會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傷害。
英國的精神學家卡斯比曾對上千名兒童進行調查,結果顯示3歲是孩子們性格和智商形成的關鍵期。
如果父母想讓自己的孩子變得聰明優秀,必須抓住3歲這個黃金時期。
但是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一些行為感到疑惑,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壞習慣",其實是孩子在開發自己的智力。
1、 喜歡"吃手"
寶寶在百天左右的時候,家長就會發現孩子喜歡"吃手"了。
隨着年齡的逐漸增長,在2歲前,寶寶經常會將手中的東西往嘴裏塞,家長要時刻注意寶寶身邊的東西是否被塞進嘴裏。
雖然這種習慣看似不好,但卻是寶寶大腦發育的一種表現。
2歲前寶寶正處於"口欲期",剛出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寶寶需要被照顧,和外界的主要連接都是通過用"口"吃、哭、笑來表達的。
這個階段寶寶會用嘴感知周圍的一切。
寶寶不斷"吃手"、用嘴"品嚐"食物的過程需要大腦協調感覺系統和運動系統,能夠刺激大腦的發育和思維的運轉。
3歲前的寶寶有吃手的習慣,家長不用刻意制止,儘量保證寶寶入口的東西乾淨、安全即可。也可以給寶寶準備一些牙膠、軟質的零食,幫助寶寶更安全地度過這段"口欲期"。
2、喜歡撕紙
寶寶在1歲之前都很喜歡撕紙,尤其是圖畫書,孩子經常撕得"粉身碎骨"。一些家長會買一些撕不壞的圖畫書,將家裏的書籍、相冊等紙製品都放在孩子觸摸不到的地方。
其實撕紙對寶寶益處良多,當寶寶進入"手的敏感期"時,寶寶會發現自己的小手能做很多事情。撕紙的時候需要大腦下達命令,雙手肌肉、手臂肌肉和手腕相互配合,從而鍛鍊寶寶的手部運動能力和手腦協調能力,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更強,雙手也更加靈活。
3、經常扔東西
寶寶處於"手的敏感期"時,還會喜歡扔東西,經常把手中的東西扔得很遠再讓父母撿回。然後寶寶再將手中的東西扔出去,很多父母都有些不耐煩,這孩子故意的吧。
寶寶喜歡扔東西,除了因為在"手的敏感期"時不斷通過用手"扔"的動作鍛鍊自己的手腦協調能力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寶寶進入了"空間敏感期"。
在扔東西的時候可以幫助寶寶感知周圍的空間,理解前後左右、遠近、高低等概念。所以在寶寶扔東西的時候,家長可以適當陪孩子玩扔東西的遊戲,並且讓孩子知道哪些東西可以扔,哪些東西不能扔。
4、自言自語
很多寶寶喜歡自言自語,特別是玩遊戲的時候,手裏拿着玩具,然後對着玩具説:"來吧,和我決鬥,你這個大壞蛋!"。
這其實是寶寶想象力發展的表現,在做遊戲時,寶寶將自己想象成正義的使者,隨着遊戲劇情的推進,孩子的思維會擴散,大腦在快速思考。孩子思考自己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怎樣做,並制定遊戲規則和劇情。並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像電視劇對話一樣表達出來。
5、孩子認生
嬰兒見到陌生人會哭鬧,拒絕他們的摟抱,會拼命往父母懷裏鑽。略微長大一點的寶寶見了陌生人喜歡躲在父母身後,很多父母都會覺得孩子內向害羞。
其實,是因為孩子大腦發育進入新的階段。寶寶從 4 個月開始,對周圍的人和事就有了簡單的分辨能力。
但孩子的分辨能力還不是很強,看到陌生人時,會對陌生人警惕地注意,會反覆地注視、比較陌生人和熟人的面孔,然後在決定是否和陌生人説話。
孩子認生的過程,也是寶寶成長的信號,是寶寶智力發展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階段。父母們不要從負面角度看待這種反應,這是寶寶的先天保護本能,是完全正常的行為。
既然家長關注到了這方面可能會覺得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有本質上的差異,我們該怎麼去儘量讓孩子獲得這些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