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當孩子從喊“媽媽”變成“媽”,代表娃心理有了變化,家長要注意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健康

文/bobo媽媽
媽媽,是最觸動一名成家女性的稱呼,隨着孩子慢慢長大,心理也會產生變化,這是孩子對媽媽的稱呼就從“媽媽”變成了“媽”,雖然差了一個字,但是對於一名成家女性來説,像是少了些什麼。
那麼從稱呼“媽媽”變成了“媽”,代表了孩子一個怎樣的成長變化呢,這時候作為父母的我們又該如何去面對孩子的成長呢。
案例:
明女士家有個9歲的小男孩,今年上一年級了。平時放學回家總是會媽媽,媽媽的叫不停。明女士總是會嘲笑兒子“這麼大了,還粘人,真是個討債鬼。”
但是孩子依舊這麼叫,明女士嘴上雖然不説好話,但是心裏卻美滋滋的。
直到一天放學回家,明女士對孩子説:大寶,快來,媽媽切好了西瓜。
兒子卻沒顯得多高興,而是對媽媽説:“媽,你以後能不能叫我名字啊”
這話一出,明女士一楞,這是怎麼了?還沒登門,孩子就關門進了房間。但明女士腦子裏圍繞的想着的都是那句“媽”。
為什麼孩子不叫我“媽媽”而是叫“媽”。想來想去的明女士感覺很委屈,知道丈夫回來,一下哭了出來。
其實對於孩子偶然間的改變,當媽的是會接受不了。但同時孩子的轉變也在向父母透露一個消息,那就是:我長大了。
是的。孩子長大了,他需要開始有自己的人生了。那麼這聲“媽”背後代表了幾種含義呢?
一、成熟的標誌
其實對於年紀稍大的孩子來説,這聲轉變代表了他成熟的標誌,即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他的重心不在是圍繞着爸媽來展開,而是可以説出別人的名字了。
二、對獨立的渴望
對於孩子來説,稱呼一旦改變也證明了孩子有了自己判斷是非的能力,對自尊心自卑感有了認知。當他還叫“媽媽”的時候,會怕別的同學取笑,同時也是進入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三、感情變化
對於孩子來説,他是個小大人了,他有了自己的圈子,有了自己的生活,所以對父母的感情就會慢慢變淡,而對身邊的朋友產生更大的依賴和感情變化。
對於孩子的變化,爸媽要如何面對呢
一、接受
孩子的變化是不可逆轉的,即使延長了孩子的變化,但最終也會走向現實,所以爸媽應該儘早的接受並且面對。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過不去的坎,媽媽也可以收收心,和爸爸過之前甜蜜的日子。
二、學會改變
對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來説,父母的改變就比較重要了。在用之前的方式對待孩子,會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對親子關係更加不利。
三、關心
即使孩子的稱呼變了,但是這並不代表血緣關係的淡薄。這時的爸媽更應該給孩子關心。卻這個時期的孩子本來就是“晴一陣陰一陣”的。
這時候更過的關係反而能幫助孩子度過這個時期。
當稱呼的變化從“媽媽”變成“媽”的時候,不是孩子不愛你們了,而是有些孩子已經進入了叛逆期。
叛逆期的孩子又有什麼特徵呢?
一、嫌棄家長的嘮叨
這是很多叛逆期孩子存在的通病。爸媽説的話成了他們最討厭的話,無論是對還是錯,孩子都不喜歡家長囉嗦。
通常會家長因為孩子回家晚了而説,怎麼這麼晚回來時,叛逆期的孩子都會覺得是父母在找事,而不是他們的錯。
他們不會想這是父母擔心或者是父母隨口問的而已。
二、批判老師,對老師教授的科目產生厭煩和棄學
這樣的孩子多數都是對這個老師的所有行為都看不慣,並且放大老師所説的話。從而覺得老師就是針對或者討厭自己。
孩子從心底裏討厭老師的各種行為,同時對於上該名老師的課時,也會搗亂或者出現逃課的現象。
三、自私行為,考慮自己
這時的孩子有千萬種理由,對於事情只顧自己的感受,比如放假後的安排,和同學決定去哪兒後,最後通知家長,若是家長不同意。就反過來埋怨家長的不是。
要是不對孩子的心思了,他們也覺得家長是自私的。孩子覺得自己才是最受委屈的那一個。
四、脾氣暴躁
無論對面的是誰,凡是説她不是的人,都不對。隨時隨地的亂髮脾氣,也是叛逆期孩子的特性,他們不僅僅天不怕地不服,同時一點小事也能讓這個時期的孩子翻臉。
其實對於叛逆期孩子的表現大多都是這幾種,一旦遇到有這幾種現象發生的孩子,多數都是到達了叛逆期,家長要注意、留心孩子的近況哦。
寄語:
一個稱呼雖然改變了,但是在孩子內心深處還是愛爸媽的。
今日話題:你有留意你家孩子是什麼時候對你變了稱呼的嗎?歡迎留意
若是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記得分享收藏哦。最重要的記得關注我。
本文全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