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孩子越長越大,可是和父母的話卻越來越少了。
尤其是進入青春期之後,孩子不僅不願意和父母溝通,而且還總是和家長對着幹。有的孩子還學會了“陽奉陰違”,表面上家長説什麼都沒意見,可實際上心裏有自己的主意卻不願意和父母説。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有兩個非常明顯的變化:
1、情緒波動變大
青春期孩子的大腦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與認知、情緒、疼痛和行為管理等功能相關的前額葉區域並未成熟。再加上身體激素水平的不穩定,就很容易導致孩子變得衝動、易怒,情緒波動比較大。所以在和父母溝通的時候容易受情緒影響。
2、自我意識增強
美國心理學家埃裏克森提出自我意識概念時是這樣表達的:
個體嘗試把與自己有關的各方面綜合起來,形成一個自己決定的、協調一致的、不同於他人的我,是對於“我是誰”、“我將來的發展方向”、“我如何適應社會”等問題的主觀感受和意識。
簡單來説就是孩子從“年少不知愁滋味”的小孩,開始有自己的對未來的想法了。
但隨着這種自我意識增強,孩子也會有對未來的迷茫和無措感,所以青春期的孩子非常需要有一個生活經驗豐富又知心的“引路人”和自己好好聊聊。
但是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呢?
美國心理學家傑弗裏.伯恩斯坦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一書中將他20多年家庭教育諮詢的工作總結為:叛逆並不是孩子的錯,主要原因來自於家長。
家長不妨回想一下,你是否用過這幾種方式試圖和孩子“溝通”?
1、目的性很強
家長:“來!今天做的魚,喜不喜歡吃?”
孩子:“喜歡啊!真好吃!”
家長:“喜歡就多吃點,我跟你説吃魚好,補腦!吃完好好學習……”
有些家長不管跟孩子聊什麼,都能三句話不離學習,孩子聽你開口就知道下句要説“學習”,自然不願意和你聊天。
2、審問式“溝通”
家長:“今天在學校怎麼樣啊?”
孩子:“還行。”
家長:“上課有沒有認真聽講?”
孩子:“有。”
……
有些家長實在不知道跟孩子説什麼,明明很關心孩子的生活、學習,結果一開口就跟“審犯人”一樣追着孩子問,孩子自然不願意和家長溝通。
3、打擊式“溝通”
家長:“今天怎麼有點不高興啊?”
孩子:“昨天英語測試的成績下來了,又沒考過我同桌……”
家長:“我上回怎麼跟你説的來着,我讓你每天早上起來背會單詞、課文,你就是不聽,能考好才怪呢!”
本來孩子能主動説出自己心裏的想法已經很難得了,説明孩子真的很想得到安慰,但家長的打擊會讓孩子十分後悔開這個口,以後遇到事情也不願意和父母説心裏話了。
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要講究方法
1、多聽少説,認同孩子的情緒、尊重孩子的想法
上面的三種錯誤的溝通方法,都有兩個共同的問題:家長沒有認真聽孩子想要説的、家長説了孩子不願意聽的。
換位思考一下,應該沒有人希望自己説話的時候,沒有得到認同和關注,反而被説教一通吧!
家長不妨從認真聽孩子,先拉近和孩子的距離,聽他説説在學校和朋友之間的趣事,聊聊沒用的八卦或者聽孩子發發牢騷。最重要的是在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給他適當的尊重和認同。
2、不要説教、不要爭辯,適當向孩子示弱
家長説些孩子不懂的道理、對事物的見解時,小孩子會覺得非常崇拜,但青春期的孩子卻會覺得很沒面子。
問題的根源就在於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尊心了,家長的説教會讓他覺得沒面子,和家長爭辯時會特別在意輸贏,所以千萬不要用這種自己説爽了卻傷害了和孩子感情的方式溝通。適當向孩子示弱,以保護親子關係為第一要務。
3、挑一個合適的時間
家長和孩子聊天還要注意時間,不僅是自己的時間,更要注意孩子的時間,比如孩子正在看電視、玩遊戲時即使你真的覺得他在“不務正業”也不要突然過去找他聊聊。換位思考一下,誰在自己被打擾之後還能立馬和對方推心置腹的聊天呢?
如果真的想和孩子好好聊聊,不如找一個兩人都比較空閒的時間。
4、用“信件”的方式表達
青春期的孩子會有很多心理、生理上的變化,有些話題確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開口的,尤其是關於身體變化、談戀愛之類的隱私問題,家長不知道如何開口,孩子也覺得面對面的交流很尷尬。這時候家長不妨用一些不需要面對面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寫一封書信、發一條消息,既避免了尷尬又解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