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裏不僅嬰兒的生理和心理出現了巨大變化,新生兒的父母也同樣經歷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學爬到學步,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健康、獨立地成長,讓他們有能力面對未來人生中第二年、第三年甚至更長遠的里程碑挑戰呢?
一、孩子1歲前的養育,充滿了困惑在養育孩子的第1年,你是不是也遇到了以下這些困惑:
a.半歲前一直抱着孩子,沒捨得放下,卻發現孩子8個月了還不會爬。
b.給孩子做最安全、軟爛的輔食,卻發現9個月時,孩子吃一點硬的東西就往外吐。
c.特別不能離開人,父母一走開孩子就嚎啕大哭?
d.孩子一定要“奶睡”?不吃奶就嚎啕大哭,怎麼都不肯睡覺?
e.1歲前一直給孩子使用紙尿褲,確實非常方便,但伴隨着孩子慢慢長大,再想把他的紙尿褲換成普通的內褲,可就難如登天了,孩子開始百般不配合和拒絕。
為人父母的第一年,孩子感覺就像是我們生命的全部。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對孩子的照顧可謂事無鉅細,但是卻發現他們的成長仍然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
最好的照顧,是對孩子最好的成長嗎?
如果我們仔細琢磨這些養育的困惑,就會發現:只給予孩子單方面我們認為的“最好的照顧”(或“最方便的照顧”),會容易忽視了孩子本身的能力以及心智能力的鍛鍊。
他們的肌肉以及各方面能力會因為缺乏鍛鍊而變得軟弱,過度的協助反而不利於長期孩子的發展。因此,除了給予孩子愛和陪伴,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獨立教育”。
二、什麼是“獨立教育”?獨立教育最早是由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提出來的,她認為:
在生命的最開始,孩子就需要自己做事情。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孩子發展獨立性,以促進孩子不斷的自我發展。
- 孩子的獨立不是目的地,而是一段旅程
獨立始於出生,終於老去。獨立是每個一個人都畢生追求的目標。在孩子生命的最初一年,他將經歷以下幾個獨立的里程碑,這些里程碑會串起來,變成孩子成長的旅程。
出生,即是獨立的開始。
獨立始於出生
媽媽懷胎十月,母嬰同體,嬰兒擠在媽媽擁擠的子宮裏,僅靠一條長長的臍帶汲取活下去的養分。出生後臍帶剪斷,孩子與媽媽有了第一次的分離。這個時候,他便開始了獨立的旅程。
他開始學習用自己的呼吸系統進行獨立呼吸,開始喝媽媽的母乳,消化系統開始獨立運轉。
他儼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是生命的初期,孩子是脆弱的,他還將繼續經歷各種獨立的里程碑,繼續向前發展。
他開始吃輔食,學習不再依賴媽媽的奶而活下去,這又是一個全新的獨立里程碑。
不再依賴媽媽的奶而活,意味着孩子成為更獨立的人
而隨着孩子學習翻身、獨坐、爬行、扶站、走路,他們開始可以任意的移動自己的身體,不再依賴於父母抱着,就能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拿到自己想拿的物品。他們的生理發展,就讓心智開始獨立起來。
尤其是會走路了以後,雙手就被解放出來,不再需要撐在地上保持平衡了。他們會開始明白手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比如可以自己抓東西放入嘴裏吃,可以自己穿衣脱褲,可以滿足自己各種生理需求。手的靈活使用是智能的發展,代表着心智更高層次的獨立。
逐漸孩子去到幼兒園,他開始與我們更長時間的分離,他的獨立性又上了一個台階。
面對新環境,孩子顯得更獨立
因此,獨立就是一個個的里程碑,標誌着人更高層次的成熟。就像我吧,三十幾歲了仍然在追求獨立的路上。每個人都想追求獨立的事業,我們還希望有獨立的人格品味,除此之外還要有在眾説紛紜的世界裏擁有獨立的辯證思考、判斷能力。
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如果能給予孩子合適的幫助,讓他們度過每一個階段關於獨立的挑戰,那麼孩子就會有能力和信心去解鎖下一個人生的里程碑。這就是獨立教育的美妙之處。
- 獨立教育的兩層含義
想要幫助孩子獨立,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到,獨立教育包括生理獨立以及心理獨立。
1.生理獨立是成長的必要條件。
我們幫助孩子爬行、走路、上下樓梯、撿起掉落的物品、穿脱衣服、盥洗、吃飯、滿足自己的需求等等,這些都需要以孩子生理的發展作為基礎。當我們能夠耐心,幫助孩子自己做,他們就能滿足生理的自我需求,逐漸走在成長和獨立的路上。
2.心理獨立是成長的主要目標。
想獨立成長,就必須能夠適應環境,擁有發展生命的能力,也就是心理上的獨立。在孩子做事情、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孩子逐漸學習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他們就可以儘可能達到自己的目標和滿足自己的慾望。
獨立,讓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三、為什麼獨立教育對孩子如此重要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的獨立,都是獨立教育的組成部分,對孩子的一生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 獨立教育讓孩子自由行動、積極表現、個性自由
一個9個月的孩子,當我們不再將他關在柵欄牀、學步車、跳跳椅這些“容器”裏,他就可以發展自己的獨立性。他們不再需要父母的幫助,就能讓自己移動,爬向自己想去的地方。
獨立運動讓孩子更自信
自由的行動會讓他們更加積極的探索自己、探索世界,並對萬事萬物都有抱有好奇之心,表現更加積極主動,保持愉悦的精神狀態。
- 獨立教育使孩子儘可能達到自己的目標,滿足自己的慾望,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
我的孩子兩歲半的時候,最常説的一句話,就是“我自己來!”穿鞋子要自己來、擦桌子要自己來、按電梯按鈕也要自己來。如果你幫他做了,他的嘴巴會嘟起來像個醬油瓶,生氣好半天,因為他感覺自己動手的願望被“剝奪”了。
這些簡單的小事,滿足了孩子想自己動手的慾望。即使做的可能並不怎麼好,他卻想盡一切辦法模仿我們,像一個成人一樣在生活和工作。
孩子渴望像一個成人一樣生活
當他自己從廚房裏端出一盤剛烙好的胡蘿蔔雞蛋餅,全神貫注小心翼翼的拿着走向客廳,把盤子放在桌面上的那一刻,他彷彿完成了一件世紀大任務,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多麼有用的人!
- 一個學會獨立的孩子,才能長大成為心智成熟的大人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經常遇到一類人。他們長着大人的模樣,做事卻經常丟三落四,給別人帶來麻煩。自己的衣服不會洗,吃飯就叫外賣(不會做),遇上問題喊爸媽,個人生活習慣也很糟糕。
他們都有一個名稱,叫做“巨嬰”。他們是外表成熟,但是內心沒有獨立的嬰兒。一個生理和心理不能獨立的大人,往往是因為童年時期父母的過分包辦代替,缺乏自己獨立做事情的能力。
過分包辦代替容易培養出“巨嬰”
一個學會獨立的孩子,長大後才能成為心智成熟的大人。
獨立教育並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從孩子出生,再到學爬、學步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通過家庭環境的塑造,在日常點滴照顧中幫助孩子習得的。他們會逐漸變得更加獨立,更加自信。
四、從學爬到學步,家庭環境如何塑造可以幫助他們走向獨立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深刻的,蒙特梭利説:
教育並非老師做了什麼,而是人類自身自然發展的結果。
它不是通過聆聽詞彙得到的,而是通過兒童在特定的環境內汲取經驗而得到的。
因此,環境裏有什麼,孩子就吸收什麼,獲得什麼。如果我們給孩子創設一個可以幫助他自己做事情的環境,那麼我們就是在幫助他獲得獨立的能力。
幫助孩子自己做
在家庭的環境裏,客廳、卧室、洗手間、陽台甚至廚房都可以幫助孩子獲得獨立的能力。
家不單單是成人住的舒服的地方,如果我們同時考慮到孩子的身高,根據他們的能力相對應的增設一些簡單的設備,就可以讓家成為孩子有事可做,精神滿足的港灣,他們也會變得更加獨立自信。
- 客廳或者房間是學步兒絕佳的室內獨立活動區
中國有一育兒的老話,叫做:“三抬、四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立、週會走。”描述的就是孩子大動作發展的過程。儘管每個孩子成長各自有差異性,時間軸的前後各有不同,但是總體在1歲前,他們都會經歷這幾個大動作的發展。
因此1歲的孩子,對動作的需求極大。隨着他們開始扶物站立、蹣跚學步後,活動範圍會增大很多,因此創建適合孩子的活動區非常有必要。
蒙氏家庭活動區
1.孩子學翻身和學爬時,自由的活動和開放的多感官教具可以幫助孩子獲得獨立。
我們可以在這個區域鋪上軟硬適中的地墊,供孩子在上面自由活動。一旁的鏡子可以讓孩子觀察到自己的身體是協調的獨立運作的。
我們還可以準備一個相對敞開的兩層櫃子。(如果在客廳,也可以用電視櫃代替)在這個櫃子裏可以選幾個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放在櫃子上。每一排放3-5個就可以,太多的玩具不利於孩子做出選擇。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玩具很多,但是孩子玩來玩去就是那幾樣。玩具數量多了孩子也會不珍惜,而且也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定時的替換玩具,可以保持孩子對玩具的新鮮感,孩子可以更專注的玩耍,獨立性也會被慢慢建立起來。你會發現,一個1歲的孩子竟然可以自己認真的玩5~10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
蒙氏家庭活動區
除此之外,給予孩子少量的玩具,還可以幫助孩子從小培養養成物歸原位、獨立收拾的生活環境的好習慣。
2.孩子開始扶起站立或學步時,提供相應的環境支持身體和心智活動獨立的發展。
針對剛剛開始學步的孩子,我們可以在鏡子附近加上一條扶手橫杆,幫助孩子自己扶起自己站立起來。如果在客廳,客廳裏的沙發、穩固的茶几桌都可以成為孩子練習扶站的好工具。
比較理想的是,孩子可以通過觀察鏡子中的自己,看到自己的身體是如何運動的,這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自我認知。
我們還可以給孩子提供小的推車,幫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移動自己的身體。
獨立,意味着自己能真實的掌握自己的身體和感覺。他們會樂此不疲的不斷練習,平衡自己的身體,不斷的掌握身體的控制感,獲得更多的獨立及自信。
蒙氏家庭活動區
當他們走路走的更穩了,平衡感也比較好了,我們可以在這個活動區,增設一個1米寬的小工作桌。桌子和椅子的高度是孩子可以使用的尺寸,並且孩子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搬動它們。
這裏是他們的獨立玩耍的小空間,小桌上可以鼓勵孩子在上面做一些簡單的桌面遊戲。比如塗鴉、拼圖等。這樣的設置,讓他在家裏也有一個可以專心“辦公”的地方。如此,孩子會有獨立玩耍的空間,他們會變得更加專注且平靜。
適合1歲孩子的蒙氏小活動
- 讀書角,屬於孩子的小小空間,支持獨立自主的閲讀習慣
如果空間允許,我們也可以創建一個專屬於孩子的小小讀書角。理想中的讀書角,書籍的位置是比較低的,孩子可以不需要父母的幫助,就可以輕易的將書取出來閲讀。
專屬兒童的讀書角
我們推薦將書籍的封面全部展露出來,對於低齡的孩子的來説,這可以幫助他更好的汲取封面多元化的信息,幫助自己思考:我今天想讀哪本書?僅僅改變存放書的方式,你會神奇的發現,孩子獨自拿起書籍閲讀的時間更多了!
一把舒適的小椅子、一盞明亮且安全的燈,一張舒適的羊毛毯,都可以讓閲讀變得更加獨立且高效,獨立,就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細節之中。
- 洗手間,創設孩子自己做的環境,助力生理和人格精神獨立
蒙特梭利説:“孩子生理的獨立會帶來心理上的獨立。”
當孩子可以自理身體時,比如説他可以自己洗手、自己擦嘴,他們會感受到自己是一個有尊嚴的人,心裏會感受到獨立帶來的喜悦,感覺越來越獨立和自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思考怎麼樣塑造一個可以幫助孩子自理的環境。
幫助孩子自己洗手
1.創造獨立的洗漱環境。
在幼兒園或者兒童之家,孩子的洗手枱,經常是兒童的高度,孩子不需要別人抱起來,就可以自己去洗手、盥洗。家庭的環境則不同,因為空間和使用率的原因,在家裏裝一個孩子高度的洗手池顯然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巧用一些工具,幫助孩子獨立洗手。這些工具包括:
a.一張穩固的小梯凳,幫助孩子自己可以站上去,獨立進行洗手。
b.一個水龍頭延伸器,幫助孩子更容易接到水。
c.一個和孩子身高匹配的掛鈎,上面掛上孩子可以用來擦手的毛巾。
d.一面高度合適的鏡子,旁邊放上孩子能拿到的洗手液、牙刷、杯子等。
如此,這樣簡單的一個環境,孩子會愛上洗手,愛上自己照顧自己的過程。當他們能自己服務自己時,自信和獨立會自然發展出來。
獨立的洗手帶來內心喜悦
2.如廁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獨立過程。
能自主的控制大小便,是孩子邁向功能性獨立的重要里程碑。如今更多的父母在從孩子從出生開始,就給孩子使用尿不濕,這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大人,但是長期尿不濕的使用,對孩子來説可能正在成為自主如廁的障礙。
和傳統的布制尿布不同,穿尿不濕的孩子,即使尿了仍然感覺非常乾爽,不會有尿濕或不舒服的感覺,這會阻礙孩子意識到自己尿尿了這件事。
幫助孩子意識到如廁這件事
在生命中的前2年,他們甚至也沒有參與到任何如廁的過程,也並不知道真正上廁所的地方在哪裏。等到3歲的時候,我們突然和孩子説:“現在你長大了,該脱下尿不濕,自己去馬桶上廁所了。”但因為中間環節的缺失,突如其來的要求經常讓孩子感覺無所適從,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不公平。
關於如廁,美國兒科協會研究表明:
想要成功地完成上廁所訓練,孩子需要能夠分辨出上廁所的感覺,並理解這種感覺所表達的含義,然後用語言向家長表達上廁所的意願,直到最終完成上廁所的過程。
在蒙氏的育兒理念裏,我們推薦給學步兒穿“訓練褲”。訓練褲的檔部是有比較厚的、純棉的布,有點類似薄的尿布。穿上訓練褲的孩子,如果尿濕,是能夠感受到濕濕的、熱熱的感覺。
訓練褲+小馬桶=快樂寶貝
通過不斷的重複,孩子會覺知到自己身體,知道“我尿尿了,所以我的褲子濕了,需要把褲子換下來。”我們也會在家裏一個特定的地方,給孩子準備一個小馬桶,引導孩子上廁所的時候,去上面坐一坐。
但這些,並不是説我們要給孩子把屎把尿。而是通過外部的環境和科學的方法,逐步幫孩子做生理上以及心理上的如廁預備。
我們可以通過記錄孩子大小便的時間,推算出孩子小便的間隔時間。在下一次準備尿尿之前,帶孩子去小馬桶上坐一坐,如果沒有小便,起來即可。當孩子尿在褲子上,我們也不會呵斥孩子,只需要帶孩子換上乾淨的褲子就好。
如廁是一個過程
生活中如果我們能越早的幫助孩子意識到我們的排泄物應該去到哪裏,意識自己的身體在發生什麼,孩子在括約肌和生理能力成熟時,心理就能越快的做出調整。那麼他以後在如廁練習的過程中,就會越順利、越輕鬆。
- 餐廳,把吃飯的權利還給孩子,他會變得更獨立
孩子吃輔食,意味着他經歷了一件人生中重要的獨立里程碑,除了媽媽的母乳和配方奶,他可以吃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而生存下去了!他又走向另外一個獨立的里程碑。
輔食的添加是又一個獨立的里程碑
1.手指食物,幫助孩子自主進食。
在我的孩子7個月大時,孩子很喜歡抓起食物放進嘴巴里吃。我們把食物切成手指大小的形狀,蒸熟至軟爛後直接放到孩子的餐盤裏。大部分的固定食物,孩子都可以抓着自己吃。
這種是一種由孩子主導的輔食添加方式(baby leading weaning)。我發現我的孩子特別喜歡這樣進食的方式,不斷的練習中,他的口腔肌肉發展很好,吃飯成為了積極互動式的體驗。吃輔食,變成了孩子的事情,當他能自己將自己餵飽,感覺是多麼的自豪!
2.階梯餐凳,讓孩子上下獨立自由。
當孩子嚐了幾頓流質的米糊後,我們可以讓孩子坐在餐桌前和我們一起用餐。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階梯的餐凳,幫助孩子可以獨立上下,在餐桌前與我們平起平坐。
孩子與我們共同進餐
他會明白到,用餐是一家人團聚的特殊時刻,用餐時我們不僅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他們也會汲取食物當中的文化,學習餐桌禮儀、和他人互動的方式。
- 入門玄關,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入門玄關的位置,可以安裝孩子身高的小掛鈎,用來掛進出門孩子常用的衣帽。鞋櫃的底層也可以給孩子使用,幫助孩子自己放好出門後的換下來的鞋子。
如果空間允許,我們還可以在這裏放一個小的矮凳,幫助孩子自己可以坐在上面穿脱鞋子。
- 陽台,讓孩子做有目的且有意義的家務活動,開始獨立的照顧生活環境
陽台,如果保證足夠的安全,也並不是孩子的禁區。我們可以在陽台種植植物,請孩子幫忙來澆花。我們只需要提供一個合適的取水壺,1歲左右的孩子就會樂此不疲的照顧陽台上這些可愛的小植物們。
孩子們可以照顧身邊的環境
蒙特梭利曾經指出:
一個生理飢餓的孩子往往表現地急躁、頑固。一個心理飢餓,心靈渴求活動、發展與鍛鍊的孩子也同樣表現得急躁與頑固。
生理飢餓的孩子需要補充食物,心理飢餓的孩子則需要通過活動充實他的心靈。當我們呵斥一個不停玩水導致全身濕透的孩子時,卻並沒有看到他內在心靈的渴求。
如果我們能給予孩子一份真實的、有意義的“工作”,引導孩子把玩水這件事情轉移到日常生活中的活動中來,我們和孩子的衝突就會變得更少,孩子也會在不斷的鍛鍊中,增長能力,增強信心和獨立性。
五、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父母的“好鋼”要用在“刀刃”上陪伴孩子,我們確實需要更多的智慧,我們應該將精力放在更多的觀察孩子身上,根據他們的能力調整日常生活中的環境,幫助孩子更好的活動,發展獨立性。
多觀察、少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