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愛孩子不需要有條件,但要有原則。
執筆:張大貓
編輯:張大貓
定稿:歐陽比文
昨天羣裏聊天,大家都在討論一則新聞,在遊樂場,一個9歲小男孩搶了一個小女孩的玩具,結果被小女孩的家長抽了嘴巴。
大家紛紛表示這個女孩的家長實在過分,再怎麼樣也不能對孩子出手,還有的人覺得,這男孩都9歲了,還會做出搶別人東西這種事,一看就是家長教育不到位。
説到最後,這一切還是跟父母溺愛孩子脱不開關係。
現如今,在很多時候,“溺愛”已經和“熊孩子”畫上了等號。這一點讓我們做父母的感到非常焦慮擔心,總會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溺愛孩子的怪圈。
但問題在於,我們做家長的,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溺愛孩子。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我們不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獻給孩子,這其中自然容易摻雜了對娃的“過度保護”之情。畢竟,溺愛的本質就是家長的“過度支持和過度保護”。
下面咱們就來看看,這些最常見的“溺愛類型”家長們能不能對號入座?
敏感型家長
也被稱為“高反應家長”,這類家長是最多的一種類型,稍微一過頭就成了溺愛孩子的家長了。
舉個小例子,比如孩子在和同伴們賽跑,一不小心摔倒了,這類家長會第一時間跑過去把孩子抱起來,“寶寶不哭,沒事哈,摔了不疼,快揉揉···”
其實孩子可能根本沒意識到摔沒摔疼,他第一時間更關心的只是其他小夥伴去哪了,但家長的“過度敏感”一下子把娃搞蒙了,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少了很多自我鍛鍊的機會。
之後父母一旦不在身邊,孩子面對生活的複雜和多樣化,就會很難成長起來。所以,我們不妨把姿態放鬆些,讓孩子去面對一些挫折,在一次次的磨難裏把能力鍛煉出來。
取悦型家長
還有些家長是取悦型家長,這種也很好理解,就是面對孩子的哭鬧,家長往往不會採正確的教育方式,而是選擇妥協。
比如帶孩子逛街,娃遇到了一個喜歡的玩具,但家裏明明有了一個一樣的可能只是顏色不同的玩具,家長第一時間肯定會拒絕,但孩子如果抗議,甚至哭鬧起來,家長可能就會妥協。
這就是典型的“取悦型家長”,事後可能還會安慰自己,“算了吧,玩具也沒多貴,孩子開心比啥都強。”
時間一久,這類家長就會被孩子摸透了脾氣,他們遇事只要稍不順意,就會用哭鬧來威脅父母,家長也多半會就範,最後孩子就會被寵的“沒邊兒沒沿兒”,被溺愛慣壞了。
交易型家長
還有一種也最常見的,也是最容易被自我誤解為“合理的”家長類型,就是交易型家長。
當孩子不想吃飯,你跟他説“吃完就能玩玩具”,或者孩子想要個什麼玩具,你跟他説考試考到多少分才行。
之後孩子會開始習慣什麼事都和家長交易,覺得自己有了“籌碼”。但實際上,好好吃飯、好好學習本就是他的責任,也是為了他自己好,可最後,這“交易”的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甚至在孩子看來,父母的愛都會成為一種“交換的結果”,孩子會習慣性的提要求,其實對真正的規則卻沒有概念,更遑論理解。
父母愛孩子沒有條件,但有原則
父母對孩子的愛雖然沒有條件,但不代表沒有原則,而我們最該堅持的就是,“不以孩子的情緒以及想要達成目的的快慢為轉移。”
面對如今“戲精”一樣的寶寶,我們不妨選擇更合適的方式來呵護他們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愛意,而不是一味地放縱溺愛孩子。
1)隨時學會適當放手
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要獨自面對這個五顏六色的花花世界,早些讓孩子獨立才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愛意。
爸爸媽媽早些學會放手,讓孩子知道“自己摔倒了沒必要哭,爬起來就行了。”父母的過度保護只會讓孩子成長的道路充滿阻礙,試着放手,才是助娃成長的最佳辦法。
2)精神情感給予支持
家長不用擔心自己放手就沒機會表達對孩子的愛意了,當孩子面臨困難時,在情感上給予他温暖支持才是愛孩子的最直接表現。
給予孩子温柔的鼓勵,告訴孩子面對困難不要怕,跟他説父母的懷抱永遠為你敞開,這樣不僅能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意,更會讓孩子學會勇敢的面對挫折。
3)原則問題堅守底線
孩子的眼淚和撒嬌幾乎是“對付”母親的不二法寶,很多家長都會在這兩種法寶下敗下陣來。但家長應該明白,自己的每一次堅持原則,不被娃的情緒所迷惑,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對孩子來説才是最大、最温柔的愛意。
錦鯉媽咪有話説
父母愛孩子是天性,但溺愛卻不是,父母愛孩子沒有條件,但卻有原則,希望家長們都能堅守底線,明白什麼是對孩子真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