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虐待小動物,這是他們心理障礙的行為表現,家長不要不以為然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幾天吃過飯後,我和姐姐帶着童童去散步,我們稍不注意,童童就蹲在了一個小男孩旁邊,很仔細的在看什麼。
我和姐姐都好奇地走了過去,定睛一看,發現那個小男孩正拿路邊的小石頭砸螞蟻,並且邊砸還邊很開心的向童童炫耀着什麼。
我很是好奇為什麼小孩子對待小生物會有這樣的舉動,等我問及周圍的小夥伴時,我卻失落的發現這類事情並不少見。
比如有些小孩子會蛐蛐放進一個毫不透氣的瓶子裏使命的搖晃,直到蛐蛐絲毫不掙扎了才停手;用一顆糖引來周邊的螞蟻,等螞蟻夠多的時候,用打火機點燃他們……
五花八門、荒誕不經的虐待小動物方法,聞者心驚,聽者落淚,可是這樣的例子又比比皆是,甚至很多家長都毫不在意。
兒童心理學專家認為:除了有些是因為好奇心外,在很大程度上,孩子虐待小動物是為了發泄心中的憤怒、鬱悶,緩解緊張情緒,實際上,這是他們心理障礙的行為表現。而這些心理障礙又是從何而來呢?
“陰暗面”可以通俗理解為一個人對待社會、生活、道德的消極的心理狀態,它們覺得世界是陰暗的,險惡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存在着“陰暗面”。
但是大人往往都在適應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時,不斷的減少遇到人性的“陰暗面”的可能。因為陰暗面是會將整個人的狀態變成消極的。
如果身邊有個導火線,消極情緒就會不受控制一觸即發。心理學家榮格説“陰影是不能被消滅的”,所以當孩子出現了“陰暗面”時,父母應當正確積極的引導,不然這個過程帶來的負面情緒對他們產生的消極影響會越來越明顯。
有學科總結説明,人類的“陰暗面”是從“身、心、靈”三個方面形成的。母親在懷胎時身體的激素水平和身心狀態,會影響孩子出生後的性格培養;
孩子在6個月後,記憶力水平會逐漸提升,在這個時間段裏,父母行為對於孩子也產生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在孩子童年時期,出現暴力行為,那麼孩子的行為也更傾向於暴力,包括虐待小動物的行為。
強制性家庭環境一般是指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強制性以及規定性的。心理學家帕特森研究表明:攻擊性高的兒童通常生活在能夠培養敵意和反社會行為的家庭環境中,可見一個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塑造有多麼重要。
噹噹是個幼兒園的小魔王,經常欺負其他小朋友,對於家裏養的寵物狗更是沒有孩子對於動物天生的喜歡感,很多次只要家裏的狗狗一靠近他,他就會對它拳打腳踢,毫不留情。
起初父母並不以為然,認為這只是孩子不懂事的行為而已。直到有一次噹噹把家裏的狗狗踢得出血了,爸爸媽媽才意識到孩子的行為過激了,思考很多次都無法得知原因。
在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情況下,請教了專業的兒童心理醫生才知道噹噹的這種虐待小動物的行為和父母老是強制噹噹做他不喜歡的事情有着分不開的關係。
研究發現,當人類個體受到來自外界的壓力和要求時,他的攻擊性行為就會被激發出來。但是並不是每一次的情感都能得到很好的發泄。還有很多擠壓的消極情緒,往往會找一個替罪的物品。比如孩子虐待小動物其實也是在解放一種壓力。
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會根據自己有限的意識和認知決定的,孩子出現一些不合理以及不恰當的行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不以為然或者任由孩子按照錯誤的方法做,父母如果不對孩子的虐待小動物行為進行引導,是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的。
◉影響孩子感知愛和體驗愛的能力。
孩子的成長階段是感受愛和接受愛最關鍵的時期,如果孩子在這段時間裏,經常得不到父母的回應和關愛,他們會從別的地方尋找缺少的感情,包括虐待小動物的行為上。
比如孩子0-5歲時,父母總是對於孩子的哭泣不予理睬,成年後對於遇到的事情總會表達出暴躁。當孩子0-6歲的感受愛和表達愛的關鍵期。
孩子在最該得到關愛的年紀裏感受到的卻是父母的冷漠和忽視。那麼對於他們來説,感情的缺口是會越來越大,對於家人都不會感受到愛,何況是對待小動物上。
◉產生相應的心理問題
曾經有一份關於孩子虐待小動物的報告顯示:殘害兒童生命的罪犯都曾殺害或虐過動物,有另外的研究報告也闡述了虐待動物與犯罪之間的關聯:88%的虐待兒童家庭之中存在虐待動物的行為。
通過這個報告,我們可以發現,孩子虐待小動物的行為,跟原生家庭以及父母的教育有着極其重要的關聯,許多犯罪行為其實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關係。
家庭教育的缺少,對於孩子行為引導的不及時,甚至家庭關係的破裂和家庭氛圍的緊張等問題,都可能因為給孩子積極的疏導力量不夠,而導致第二次心靈的創傷。
◉出現校園暴力
心理學家奧維斯教授在研究中發現:情緒暴躁的人更容易出現暴力行為,他們更多時候欺負的對象是那些性格比較軟弱和社交圈比較小的同學。
但是研究中所發現另一個更需要注意的點是,有校園暴力傾向孩子的父母解決孩子所犯的錯誤時,往往也是採取暴力的。
比如家長被老師通知孩子在學校欺負別的同學,需要父母到校解決時,父母見到孩子的第一刻往往都是對孩子進行打罵的。
這種恐懼心理的包圍剝奪了孩子更多思考錯誤的情緒,相反更不能解決問題,甚至會讓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而孩子的叛逆、報復、怨恨、逃避心理的產生也跟家長的教育脱不了干係。
對待孩子的行為很多父母都看出了問題並且盡心的進行解決和處理,但是很多父母往往都是採取強硬的方式去管教一個“不聽話”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效果是會大打折扣的。家長教育中,具體要遵從以下幾點:
◉加強和孩子的溝通,瞭解孩子的壓力所在。
一個人倘若在精神遭受到極大的壓力時候,才會在行為層面表現出來。父母可以通過孩子的行為來了解孩子的壓力反應,經常性的溝通也可以深入孩子內心,幫家長在教育上達到有效的指導。
比如從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身體變化、平日習慣以及行為上的變化觀察到孩子的壓力源所在,並且積極引導孩子説出壓力的原因,而處理這些壓力情緒時要注意分三步:説出壓力事件、找回自己的感覺、處理壓力情緒。
◉引導孩子處理自我的情緒,與負面情緒積極鬥爭。
父母要引導孩子積極的看待自己的情緒,正如上文所説的那樣,每個人都可能會出現“陰暗面”,而孩子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負面情緒與他們的積極態度有很大的關係。
而父母要做的關鍵一步是,引導孩子進行情緒的調節和控制。並且作為父母,在孩子面前,也樹立好剋制情緒的好榜樣。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倘若你感受到了孩子的“陰暗面”,也需要加強鼓勵孩子與負面情緒積極鬥爭,和孩子一起勇敢的趕走消極心態。
◉給孩子愛的教育,給孩子行為定規矩。
家庭是一個孩子學習的最基本根據地,孩子的家庭環境也持續影響着孩子的性格品質。給孩子愛的教育,是指父母主動的去交給孩子:
如何愛自己?如何愛他人?如何愛周邊的環境?對於每一個愛的範圍和細節都一一講給孩子們聽,向孩子去解釋“愛”更加讓孩子明白什麼才是“愛”。
除此之外,父母還需要在孩子教育過程中做規定,定規矩。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説過,管教孩子的三點黃金法則:不傷害自己、不打擾他人、不破壞環境。
這是父母應當堅持自己做人做事做榜樣的要求,也是父母應當向孩子傳達的處世準則。
孩子本就是感化世界的小天使,他們不應該因為自己意識的偏差,而成了那個虐待動物的小惡魔。每個孩子都有着他們天真無知的一面,而這一面對待他們成長的好壞定義,
需要父母的日常正視和積極引導。所以,別再把孩子虐待動物的行為單純的定義為孩子的“不聽話”“不懂事”,這些行為的背後是家庭關注度缺失,是父母榜樣力量的缺少,是一個個不以為然的父母。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