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玩具這個情景應該是最常見的育兒問題,也是家長們最愛討論的問題。其實,現在的育兒觀和傳統的育兒觀已經有了明顯的差別,而且不僅是年輕人,一部分老人的育兒思想也十分前衞。
説説我們樓下的真實場景吧,每天早上都會有很多老人帶着孩子在廣場上玩,小朋友們的年齡跨度挺大,有幾個月的,也有兩三歲的,幾乎每天都能上演“搶玩具”的大戲,然後你就會看到這幾種大人的做法:
1、第一種是大氣型,寧可委屈自己也要滿足別人
家長會讓自己的孩子主動分享玩具給別的小朋友,口頭禪是:你是大哥哥麼,你要讓着小弟弟啊,我們大方點,給他玩。如果孩子不願意甚至開始哭,家長則開始上升到道德高度説:男子漢不能太小氣,你這樣以後小朋友都不願意跟你玩了!
2、第二種是變通型,互換玩具吧
這種父母很聰明,能引導他們的孩子互相交換玩具。畢竟,每個孩子都認為別人的玩具更有趣。如果一個孩子碰巧對對方的玩具感興趣,交換是一個好辦法。但如果孩子不喜歡對方的玩具,或者對方拿走了自己孩子的玩具而不願意交出自己的玩具,雙方都是為自己準備的,交換方法就會失敗。此時,一些家長可能會直接強行進行交流。 3、第三種是不主動回應型,先徵求自己孩子意見 如果是兩三歲的孩子,大人會先問孩子願不願意分享,孩子點頭了那就分享,孩子搖頭了那就不分享,不會主動的幫孩子做決定。 如果是幾個月大的寶寶,這種衝突很少發生。 個人比較贊同第三種大人的做法,先徵求孩子的意見,不強迫分享。 首先兩三歲的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並不是道德意義上的自私小氣 兩歲左右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識強烈的時候,這個玩具我自己的,不是別人的,如果大人強迫分享,會讓孩子產生認知混亂:明明是我的,為什麼要給別人?我不願意做這個事情,為什麼大人非要我做呢? 雖然迫於大人的強勢把玩具給了別人,但是孩子心裏是受壓迫的,久而久之,總會壓抑着自己的真實想法而去附和大人的提議。 一個完整的自我構建首先得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誰、能做什麼、什麼是自己的。 別小看一個強迫分享玩具的行為,今天可以強迫孩子分享這個玩具,明天就可以強迫孩子分享那個玩具,接下來能分享的東西越來越多,孩子自己開心麼? 其次,分享是人際關係交往的手段,確實重要,但實施分享的時機也有講究 孩子需要先完成自我構建,建立獨立自主、完整的人格,才能更好的融入社會。 試想,如果一個總被強迫分享玩具的孩子,在面對任何一個小朋友時,肯定會小心翼翼,充滿敵意,總害怕別人來搶玩具,自己又搞不過家長,惹不起總躲得起吧,拿着玩具跑的遠遠的,自己一個人玩算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合羣了。 但是,如果一個孩子能夠自己做主如何支配玩具,他是不會害怕別人來搶玩具,也有能力來處理這種場景。 大人總是先入為主的覺得,孩子不分享會形成習慣,長大以後更自私,但實際上,只有先滿足了孩子對玩具的支配權和佔有權,他才能有充足的安全感。 等到孩子三四歲進入合作遊戲階段時候,自然而然的就會和小夥伴們分享玩具,合作玩耍。 “孔融讓梨”確實是傳統美德,可是現在的社會環境遠遠複雜於古時候。當我們遇到別的小朋友前來索要自家孩子的玩具的時候,應該先問問自己的孩子:你願意把自己的玩具給他玩一會麼?這是對孩子的尊重, 如果孩子不願意,那我作為家長,只能給那個小孩説聲對不起了。 所以,個人認為,孩子應該要有並且要學會分享玩具,在這之前,大人不能強迫孩子分享,但是,大人可以慢慢引導孩子 1、多做一些關於分享的情景遊戲 家長可以在家裏和孩子模擬一些交換玩具的遊戲,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分享玩具並不是完全把玩具送給對方,還是可以拿回來的。 2、經常邀請別的小夥伴來家裏玩 通過邀請其他小夥伴來家裏玩,讓孩子慢慢學會社交,在家裏玩肯定是玩孩子自己的玩具,所以,這個時候也能接觸到分享。 3、教會自己的孩子講禮貌 禮貌往來是相互的,我們希望孩子學會拒絕的同時,也要學會徵求別人的意見,因為不能保證自己的孩子不會去搶別人的玩具,所以,我們要教孩子,如果想玩別人的玩具,需要先徵求別人的意見,就像媽媽徵求你的意見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