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是中醫歷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劉完素的九世孫,明朝太醫,
他歷經60多年的實踐,落實“治未病”的理論,總結出一套預防疾病的養生十大要訣。
夫正氣衰者有三:過飽,氣惱,不勞。
他在《短命條辨》裏説:“經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夫正氣衰者有三:過飽,氣惱,不勞。故爾養生者以十條克之。”他健康高壽,享年126歲。
【長壽提要】這裏提到了損傷正氣的三大原因,第一個是過飽。吃得過飽所帶來的直接危害就是胃腸道負擔加重,消化不良。此外,人體胃黏膜上皮細胞壽命較短,每2-3天就應修復一次。如果上頓還未消化,下頓又填滿胃部,胃始終處於飽脹狀態,胃黏膜就不易得到修復的機會,胃大量分泌胃液,會破壞胃黏膜,屏障,產生胃部炎症出現消化不良症狀,長期以往,還可能發生胃糜爛、胃潰瘍等疾病。
第二個是氣惱,生氣能引起心肌缺氧。大量的血液衝向大腦和麪部,會使供應心臟的血液減少而造成心肌缺氧。心臟為了滿足身體需要,只好加倍工作,於是心跳更加不規律,也就更致命。
第三個是不勞,缺乏運動是21世紀最為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之一。缺乏身體運動可能導致包括肥胖、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癌症、抑鬱和焦慮、關節炎、骨質疏鬆等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生。
“晨起胃氣最弱,故爾飲涼水以激胃氣,此為養生第一。”
【長壽提要】起牀空腹的第一杯水尤其重要。
⒈補充水分:人體在夜晚睡覺的時候從尿、皮膚、呼吸中消耗了大量的水分,早晨起牀後人體會處於一種生理性缺水的狀態。一個晚上人體流失的水分約有450毫升,晨起喝水可以補充身體代謝失去的水分。
⒉防止便秘:清晨起牀後飲水能刺激胃腸的蠕動,濕潤腸道,促進大便的排泄,防治便秘。
⒊沖刷腸胃:早上起牀後胃腸已經排空,這時喝水可以洗滌清潔腸胃,沖淡胃酸,減輕胃的刺激,使胃腸保持最佳的狀態。
⒋清醒大腦:起牀後喝的水會很快被腸黏膜吸收進入血液,可有效地增加血容量,稀釋血液,降低血液稠度,促進血液循環,防止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還能讓人的大腦迅速恢復清醒狀態。
⒌美容養顏:早上起牀後為身體補水,讓水分迅速輸送至全身,有助於血液循環,還能幫助肌體排出體內毒素,滋潤肌膚,讓皮膚水靈靈的。
“午時喝保元湯勿食肉,進補而避肉毒,又進粗食小菜以裹腸毒,謂之七分飽,此為養生第二。”
【長壽提要】多吃素少吃肉一向被認為有益健康。古人的養生智慧已經被《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卷》公佈的一項大型研究所證實:發現多攝入植物蛋白有助降低死亡風險,而高動物蛋白則會增加死亡風險。
高動物蛋白攝入與死亡風險的正相關關聯僅存在於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羣中,比如肥胖或體重過輕、酗酒、抽煙或缺乏鍛鍊等人羣;對於有着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羣,這種關聯並不存在。
“飯後小憩,以養精神,此為養生第三。”
【長壽提要】午時(11~13點之間)小憩正是人體經氣 “合陽”的時候,人們在中午吃完飯後,大部分血液流到胃腸道等消化器官,這時你就會感到睏倦,哈欠連連,昏昏欲睡。可在飯後活動半小時左右,睡個午覺。
“小憩之後喝果汁,以滋血脈,此為養生第四。”
【長壽提要】紅色和黃色水果中胡蘿蔔素含量較高,棗類、柑橘類和漿果類水果維生素c含量較高,香蕉、黑加侖、棗、紅果、龍眼等的鉀含量較高。成熟水果所含的營養成分一般比未成熟的水果高。
水果含碳水化合物較蔬菜多,主要以雙糖或單糖形式存在。水果中的有機酸如果酸、檸檬酸、蘋果酸、酒石酸等含量比蔬菜豐富,能刺激人體消化腺分泌,增進食慾,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同時有機酸對維生素c的穩定性有保護作用。
水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這種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尤其水果含較多的果膠,這種可溶性膳食纖維有降低膽固醇作用,還能與腸道中的有害物質如鉛結合,促使其排出體外。
此外,水果中還含有類黃酮物質,它們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有益於機體健康。
“申時,動而汗出,喊叫為樂,此為養生第五。”
【長壽提要】申時指下午3~5點,此時太陽西移,自然界陽氣下沉,即將潛伏。中醫認為,申時正值膀胱經當令,是膀胱功能最活躍的時候。《黃帝內經》記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意思是説,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貯藏和行使“氣化”功能調節體內津液。那麼,在膀胱經當令的申時,如何做才能讓其功能最好地發揮呢?
膀胱除了藏津液,另一個功能是在氣化作用下,通過皮膚出汗、小便排泄起到排除體內廢水毒素的作用。因此鍛鍊鍛煉出點汗還是有必要的。
“過午不食,去肺氣而養胃氣,此為養生第六。”
【長壽提要】絕對不是讓你長期不吃晚飯,適當的不吃主食幫助調理減肥肯定還是可以有的,另外吃的時間要早,少,素為主,這才是最重要的。
“ 臨睡燙腳,温經絡以升清氣,清氣升而不死。此為養生第七。”
【長壽提要】中醫學認為,足部是足三陰經、足三陽經的起止點,與全身所有臟腑經絡均有密切關係,人體的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投影,且分佈着60多個穴位。
如能堅持在睡前用熱水洗腳,就能刺激這些穴位,促進氣血運行,調節內臟功能,疏通全身經絡,從而達到調整臟腑功能、增強體質、祛病驅邪、益氣化瘀、滋補元氣的目的。
“信道而通達,通達而知足,知足而不惱,不惱而常樂,常樂而不病,故佛乃上工,此為養生第八。”
【長壽提要】中醫常説:“大怒傷肝”“思則氣結”“憂思傷脾”等,就是講情緒致病,過度的情緒波動會損害健康。
情緒是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在情感上的外部反應,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積極向上的情緒,如興奮、愉快、希望、勇敢、恬靜、好感、和悦等;另一類是消極低落的情緒,如痛苦、驚慌、憤怒、憂鬱、沮喪、不滿、失望等。
積極情緒能使人產生愉快輕鬆的感覺,鼓舞鬥志,振奮精神,對健康有益;而消極情緒則會使人意志消沉、心灰意冷,對健康有害。
現代醫學認為,對健康影響最大的是抑鬱和盛怒。盛怒會刺激人體的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而腎上腺素會使呼吸急促、紅細胞劇增、血液凝結、心動過速、血壓升高,誘發偏頭痛、高血壓和心臟病。
抑鬱會使消化液分泌減少、食慾大減、乃至引起消化系統疾病;抑鬱還會增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該激素能使免疫功能失調,使白細胞或正常的抗體分不清敵我,在吞噬病菌的同時大量殺傷正常細胞;抑鬱還會使氣血凝滯,誘發細胞癌變並使其惡性繁殖。
“ 獨睡而養精氣。精氣足而長壽。房事每月一次足矣。此為養生第九。”
【長壽提要】祖國醫學認為,人的生命和生殖與腎精的物質功能有密切關係。
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陰陽元氣之宅,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精是生命的基本物質,既能充養肺腑,化生氣血,又能聚貯於腎而化生為生殖之精。《素問·金匱真言論》説:\'\'腎者主水,受五 髒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泄\'\';\'\'.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泄,陰陽和,故能有子.\'\'
“ 人慾長生,腸欲常清,逢月圓而清腸,瀉污濁而去毒,此為養生第十。”
【長壽提要】劉純養生特別重視大便的暢通,他説“人慾長生、腸欲常清”。東漢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中也指出:“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就是説要保持大便暢通以求腸中清,益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