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強求或有本事説,方法也不是很差!
導語
如果讓爸爸媽媽來選擇,教育孩,哪件事情最讓自己頭疼的話,孩子不聽話應該是榜上有名的一件事情了。
經常可以看到爸爸媽媽們在吐槽,自己的孩子是多麼的不聽話,多麼的無法交流。要不是對爸爸媽媽説的話無動於衷,就是嘴上應付,實際上根本沒有去做。
心理專家曾經把讓孩子聽話這件事兒,分成了三個步驟,分別是讓孩子聽爸爸媽媽説的話,讓孩子認同爸爸媽媽説的話,按照爸爸媽媽説的話去做。這三個步驟是逐步完成相輔相成的,先能聽進去,再到認同,直至最後的落實到行動上。不過從爸爸媽媽得吐槽中可以看出來,實際上,很多家庭連第一步都很難做到。
孩子連聽都不聽,就更別提去改正了。
親子關係中,爸爸媽媽和孩子的想法,很多時候都不能取得一致,對於同一件事情,爸爸媽媽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總是南轅北轍,區別特別大。
對於孩子來説,他們不管是在外面還是在家裏,喜歡幹自己想幹的事情,那些自己不想幹的事情,他們聽都不願意聽,而爸爸媽媽呢?都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着符合社會規範行為的人。
比如希望孩子能夠外表整潔,懂禮貌,遵守秩序,公共場合不亂吵亂鬧,上課好好聽講,回家好好寫作業,考試獲得高分。説實話,爸爸媽媽對孩子的要求或者説是期望,有一些是比較合適的,代表着爸爸媽媽對孩子的希期望。但是有一些要求對於孩子來説就是比較高了,以他們現在的自控能力以及完對世界的認知程度來講是很難做到的。
就這樣爸爸媽媽的需求,和孩子實際上能完成的事情之間,有了很大的差異。當然,這也就是為什麼爸爸媽媽覺得孩子不聽自己話的原因所在。
那麼話又説回來,如何讓孩子變得聽話呢?如何讓爸爸媽媽的教育落到實處,切實指導孩子的行為呢?
一般來説,可以通過下面三個步驟來做到這一點。
第1步,告訴孩子事實,而不是直接的批評。
對於孩子來説,他們因為認知上面的不足,以及生活經驗的缺乏。面對爸爸媽媽的批評,很難從中找到真實的意思,也就是説,爸爸媽媽批評他們的時候,他們很可能不知道自己是為什麼被批評。這樣的話,去改正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了。
比如,週末的時候,開心一個人在衞生間裏面玩,等到開心爸爸進了衞生間的時候,已經是一片狼藉。滿地都是水,水龍頭還開着,眼看面盆裏的水就要溢出來了。開心爸爸非常生氣,批評的話張嘴就來:早就和你説過,在衞生間不要玩水,水龍頭開的小點,你看看你,浪費了多少水?還弄得滿地都是,是不是爸爸説的話你根本就沒聽過啊?
本來開心爸爸是想讓開心知道,在家裏不能玩水,用水的話也是儘量做到節約,這是生活的好習慣。但是在開心聽起來就不是這個意思了,他會覺得開心爸爸更多的是,對他在衞生間玩水這件事情的批評。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爸爸媽媽的批評,孩子根本沒有聽懂到底是什麼意思的例子。
如果開心爸爸直接描述事實:開心,面盆裏面的水快要溢出來了,家裏面都快養魚了。一句對事實的描述,開心就可以知道,原來爸爸是説自己在玩水玩的太多了,接受到了有效的信息,才能夠有下一步的認同以及改正。
描述爸爸媽媽看到的,或者直接描述問題,這樣就可以避免了對孩子的指責以及埋怨,可以讓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我該做什麼,而不是多麼的壞上。
第2步,給孩子提示,而不是直接的命令。
很多時候,爸爸媽媽本來是要告訴孩子事實,但是話説出口就變成了批評。這樣很容易把教育孩子這件事,變成了一個家長的撒氣大會。
前段時間開心爸爸買了一些荔枝,開心特別喜歡,抱了一盤就開始吃了。等開心爸爸看到的時候,他已經吃了不少,並且把荔枝皮和荔枝核隨手扔在了牀上,像一座小山一樣的堆積了起來。開心爸爸當時就生氣了,批評的話張口就來:你是怎麼搞的?爸爸沒告訴過你嗎?荔枝皮可以放在牀上嗎?你看看家裏面亂糟糟的,就像個豬圈一樣。
從開心的角度來來講,聽到開心爸爸的話,他可能會覺得,爸爸是説我吃的多了嗎,或者爸爸覺得我像一頭豬?雖然聽起來有點滑稽,但確實是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看到了沒,這樣簡單的批評,很難讓孩子明白到底是什麼事情做的不對只能是爸爸媽媽情感的的宣泄,而不是行為的指導了。而如果開心爸爸簡簡單單的説,荔枝皮和荔枝核應該扔到垃圾桶裏。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一方面可以告訴孩子,吃完東西的垃圾應該扔到垃圾桶裏,這是一個生活的好習慣。另外一方面,還可以告訴孩子,牀是我們睡覺的地方,不是堆放生活垃圾的地方。
這樣一變化,孩子就容易接受多了。
其實,爸爸媽媽給孩子暗示並不難。困難是要去掉可能隱藏在背後的冒犯性字眼。例如,我告訴我的孩子把垃圾扔進垃圾桶,我應該在這裏説完,但很多家長會把它放在後面。我告訴過你多少次了,你只是不記得,你的大腦在哪裏?你什麼都不聽。不僅對孩子的教育這件事沒有幫助,時間越長就會讓孩子產生心理反感。
如何去掉後面這些攻擊性的話語,才是爸爸媽媽的自我修煉。
第3步,少説教育孩子的話,多説自己的感受,讓孩子來體會。
不知道爸爸媽媽有沒有這樣的感受,老師如果一直教育我們,雖然表面上我們是唯唯諾諾的樣子,一副深以為然的樣子。但心裏卻是不以為然,甚至還有牴觸的情緒存在。
其實誰都一樣,大家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有自我意識的人,幹什麼事情之前,首先想的肯定是自己該怎麼辦,而不是別人讓我們怎麼辦。孩子也是這樣,他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下意識的會從我該怎麼去做,我想怎麼去做這個方式入手,而不是先想到爸爸媽媽讓我怎麼去做。
比如,爸爸忙着做家務的時候,孩子在後面一直拽着他的衣服,然後爸爸就生氣了:我和你説過多少次了,不要拽我的衣服,你總是不聽,你真是個討厭的孩子。
從爸爸的這句話中,孩子很有可能接收到的信息是,爸爸覺得我很討厭。實際上呢,這個爸爸只是想表達他不喜歡別人拽自己的衣服的感受。特別是在幹活的時候,別人拽自己的衣服,會覺得很難受。
類似的情況,爸爸媽媽只要説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了,直截了當還能給孩子一個接下來行為的指導。爸爸媽媽對孩子説自己的感受,實際上是對孩子的尊重,相應的,他們也會慢慢學到尊重爸爸媽媽,尊重爸爸媽媽的感受。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爸爸媽媽不斷的培養才行。
爸爸媽媽説出自己的感受,就是尊重孩子的標誌,也是和孩子可以好好交流的一個標誌。
最後
其實,教育孩子本來就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需要爸爸媽媽不斷的改進。雖然説孩子還小,也是有着自我思想,自我意識的人,爸爸媽媽想教育孩子的話,更多的應該是順勢,用一些技巧,而非用家長的威嚴來壓迫他們。
這樣才能更好的達到我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