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我帶着孩子到閨蜜霞霞家裏做客,閨蜜也有一個跟尼莫差不多大的孩子,他們在一旁玩耍嬉戲,我們就在沙發上聊聊生活瑣事。
身為寶媽的我們,話題一來二去最後總會回到孩子身上。
霞霞跟我抱怨説,孩子都已經快上幼兒園了,語言能力還是很弱,不像尼莫,説話回答都很流利,她也有意識地鍛鍊孩子的語言能力,但是總是收效甚微。
其實不只是霞霞,有很多寶媽朋友和同事都有和我諮詢過這個問題,也感到十分苦惱和着急,擔心寶寶説話遲緩不聰明,其實,父母的語言對孩子的表達發展才是至關重要的。
一、父母的語言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從備孕開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就已經開始了,許多家長也有意識地進行胎教早教,就希望在給孩子充分營養的同時,也能潛移默化地給孩子充分的教育。
父母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卻不知道父母的語言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假如父母不注意對孩子的語言運用,那麼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語言表達和運用,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的語言氛圍是積極的、向上的、和諧的、歡聲笑語的,那麼孩子即便不懂語言內容,也會被人的表情神態、動作舉止所感染,十分幸福和快樂,也會傾向於積極上進;但如果家庭的氛圍是一直持續在爭吵和矛盾中,那麼孩子也會變得消極、十分壓抑和痛苦。
語言對孩子的影響,是最直接且最快速的
回想一下,你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最常用的是哪一種對話方式?
1、命令型對話
''不行''、''不能這麼做''、''你不可以再這樣了''、''再這樣我就打你了''、''馬上過來把作業寫了''、''馬上去睡覺''……
生活中的你,是否也習慣於用以上這樣命令的口吻和孩子説話?
如果有,你需要了解到的是:命令的語氣會加重孩子內心的消極情緒,每個孩子都不喜歡與父母進行這樣的對話,因為''命令''強調了要求和服從。
父母長時間用這樣的方式與孩子對話,孩子會時常感到被逼迫、被壓抑、被剝奪了話語權和選擇權,沒有對等的尊重。
長此以往,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孤僻,不願意和父母進行交流,甚至自己也不願意進行有效的語言表達。
2、事務型對話
這就是字面意思,也就是父母總是在提醒孩子做事情的對話,有一點''例行公事''的意思,比較冷漠也比較敷衍。
父母總是希望能夠保持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權威,擔心自己一放鬆下來孩子就會不聽話,於是總是保持嚴肅冷漠的形式與孩子交流,面無表情的交流會讓壓力荷爾蒙滲入孩子的大腦,影響寶寶積極探索各種能力,只是一味地服從和附和。
3、建議提示
型
對話
相比起前兩回總對話,建議提示型對話更適合日常親子間的交流,基本是充滿積極向上的意義。
孩子年齡小,很多時候並不會思考事情的邏輯,而更多地依靠直接和感官進行判斷和思考,感知力強並且擅長模範,因此孩子更願意和父母進行正面的交流。
二、父母的語言:能夠塑造孩子的大腦
在現在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很多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甚至不惜砸錢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補習班,想要讓孩子擁有更多技能、學到更多知識。
但是大部分家長卻不知道,自己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運用好父母的語言幫助孩子塑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才能真正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心理學家跟蹤調查了3歲的小孩子和父母的交流次數,以及這些孩子後來的發展情況,研究表明,
與父母有大量交談的孩子擁有更高的智力。
3-6歲是孩子語言能力發展的高峯期,據統計,孩子在3歲的時候詞彙量就可以達到800-1100個,
4歲時為1600-2000個,5歲時為2200-3000個,6歲時達到3000-4000個。
6歲就能掌握4000個詞彙,就跟大學生考英語四級要掌握4000個英語單詞一樣,其實是很驚人的。
當然,不同的家庭環境導致不同的語言環境,而不同語言環境又造就不同孩子的發展。
1.親子間對話次數越多,孩子語言能力越增強
此處説的對話當然是指正面的建議提示型對話,當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能夠從父母的語言中學的新詞彙,不斷地進行模仿和運用,孩子通過實踐學習,日常的聊天也是鍛鍊的機會。
就跟中國人學習外語會找外交聊天一樣,語言環境是發展語言能力的關鍵。
2.父母的語言影響孩子的空間想象能力
語言詞彙對孩子的空間塑造有很大的幫助,讓孩子建立對周圍事物的認知,父母的語言可以引導孩子慢慢過渡到抽象性思維。
就像當我們對美的形容不只是''哇,好美啊'',而是更加多樣的時候,孩子也能從中學習到多樣的形容。
三、掌握3T原則,打造孩子的學霸腦
幫助孩子全面發展,打造孩子的''學霸腦'',家長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語言運用,掌握好''3T原則'',高效地與孩子對話。
1、共情關注(Tune in)
共情關注就是父母需要觀察孩子在做什麼、想什麼。
大家都聽過''共情''這個詞,我們在與孩子對話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年紀小閲歷不足而輕視與孩子的對話,父母應該在對話中觀察孩子有什麼需求,並且盡力滿足。
同時,在對話的過程中,父母也不要忽視孩子的想法,認真傾聽,及時給出回應,這樣孩子也會更容易敞開心扉。
在《窗邊的小豆豆》裏,在轉入巴樂園之前都被公認為是''熊孩子''的小豆豆,在進入巴樂園的第一天就和小林校長講了四個多小時的話,全程小林校長都鼓勵小豆豆''有什麼説什麼'',自己也不感到厭煩,認真地傾聽,時不時還點頭反饋,這讓小豆豆覺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也更加滔滔不絕。
共情關注的步驟有三點:
一是觀察,二是理解,三是行動。
2、充分溝通(Talk more)
這一步是親子對話的重點,也是對話質量的重點,能否充分溝通決定了孩子能否從中汲取力量,提高語言能力。
充分溝通要求家長在與孩子對話時,
一定要進行雙向交流
,不要演變成父母的獨角戲,也不要只是孩子單方面輸出,並且父母要有意識地用一些
高級詞彙
,或者能夠
培養寶寶想象力
的詞語,並且一定要少用命令型或者説教型的話語。
3、輪流聊天(Take turns)
不管是父母主動發起的聊天話題還是父母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都應該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應。
當孩子在語言能力發展不完全的時候,父母若是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孩子很容易捕捉到並且感到不安,從而降低自我表達的慾望。
我們可以在用提問的方式延長與孩子的聊天,引導孩子進行思考
,讓每一次交流都可以幫助孩子開動腦筋,充分利用腦海裏有的詞彙量,高效聊天。
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通過親子日常聊天來提升,身為父母,我們千萬不要放過這個絕佳的好機會,讓孩子身心都得到鍛鍊和發展!
我是小C媽媽,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