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虛、滯、瘀、鬱來講中醫對疾病發病的認識

《素問 六微旨大論》雲:“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 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可見人的生理功能 是依靠氣機的運轉完成的。又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表明只有臟腑氣機的升降出 入平衡,才能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一旦出入升降的平衡打亂,或升降失調、或出入不利,各種病證就會出現。虛、滯、鬱、瘀就是氣機升降出入失衡的表現,四者常互相轉化,或相兼為病。

從虛、滯、瘀、鬱來講中醫對疾病發病的認識

虛者,有氣血精液之虛,也有五臟六腑之虛。概括來講虛是指人體正氣不足,生理機能減退。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眾醫家一直推崇調補後天以安五臟法。現代不潔的生活方式、社會環境的改變使得脾胃之病,少見純虛之證。

飲食失節、勞逸過度、情志憂慮及他病輾轉等因素長期影響,使脾本先傷,脾虛失運,水谷精微無以榮養肢末,從而造成機體諸虛的發生。此病情初期祛除病因是關鍵,若調理不及時脾虛日久,可因虛致實,進一步造成氣、濕、食、痰、瘀等致病因素的留滯,即滯、鬱、瘀的發生,最終發展為虛實相兼的病理結果,導致疾病不易痊癒。

從虛、滯、瘀、鬱來講中醫對疾病發病的認識

滯者,脾胃氣機紊亂的統稱。脾胃位居中焦,是人體陰陽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與水谷精微的化生輸布密切相關,是現代消化系統功能的總稱。生理狀態下脾主升、胃主降,中焦氣機處於動態、平衡的狀態。

脾胃氣機紊亂大致分為三類,一為胃氣不降,氣滯於上則導致曖氣、呃逆、嘔吐等表現;二為脾氣不升,氣陷於下 而滯,導致脘腹墜脹,便意頻頻,或見脱肛、泄瀉;三為 中焦氣機運行不暢而滯,所致的食積內停,脘腹脹痛, 不思飲食。可見中焦動態、平衡被打破,氣機阻“滯” 為引起消化系統症狀的基本病機。

從虛、滯、瘀、鬱來講中醫對疾病發病的認識

瘀者,血積不行。脾胃同處中焦,為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之樞。脾胃氣血調和,升降相因,則脾氣健運,胃氣順暢,人體安和。氣血不和,可致血脈瘀滯。 早在《傷寒論 辨脈法》就有:“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衞不通,血凝不流。”之論述。

瘀一般由滯引發,是脾胃病的發生發展中重要 的病理因素,清代醫家葉天士也有久病入絡之言。 炎癌轉化類疾病諸如慢性萎縮性胃炎、大腸息肉、炎症性腸病病情進展都與血瘀的形成密切相關,如不及時干預則易形成微癥瘕導致腫瘤的發生。

鬱者,閉結凝滯之總名。鬱為五運不暢、五臟氣血不和的總稱。《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元•朱丹溪 從病機角度出發,開拓了鬱症的範疇。他首先強調氣血壅塞是鬱證發生的關鍵,闡發了氣鬱、濕鬱、痰鬱、熱鬱、血鬱、食鬱之六鬱論,並詳細描述了六鬱的症狀特點。至宋 陳無擇認為七情可以致鬱,“七情,人之常 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鬱發,外形於肢體,為內所因。”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陳無擇提出七情所傷關 鍵在人體氣機鬱滯,從此情志作為鬱證的致病因素完全獨立出來。從病機來講,“六鬱”基本涵蓋了慢性病的中醫病機,並且情志致鬱理論應用於現代心身疾病同樣具有普適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57 字。

轉載請註明: 從虛、滯、瘀、鬱來講中醫對疾病發病的認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