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父母的這種“節儉”,正在一步步“毀掉”孩子,別得不償失

由 老巧雲 發佈於 健康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擁有本文版權,歡迎分享)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説:“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對於孩子而言,父母就是行為的播種者,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大。
生活中,父母的這個行為——“變質節儉”不能有,你以為你是在節約錢,實際卻是毀掉了孩子的格局,害了孩子。
何為“變質節儉”
首先我們先來聽一聽網友的故事,看完之後大家自然明瞭:
網友現身説法:
@小魚仔:我的媽媽是個非常節儉的人,每次去菜市場,都可以為了幾毛錢和賣菜的阿姨爭得面紅耳赤。有一次,我陪媽媽去菜市場,果然,這一場景還是準時上演,當時我看到賣菜阿姨家的小孩趴在那裏寫作業,一雙可愛的大眼睛擔心的看着自己的媽媽和別人吵架時,我心理很難受,更有些看不慣媽媽的這個行為。
@茶花會:有一個節儉的媽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那就是自己永遠穿不上當季最流行的衣服,因為媽媽總是要等到促銷和打折的時候才會買,最可怕的的是,媽媽的這一行為潛移默化中對我也產生了影響,我在買衣服時也總是想得到便宜點再買。
@瞄瞄豆:我的媽媽是堪稱節儉界的代表。舉一個例子:每次家中買了香蕉,媽媽都讓我們從開始變黑的吃起,好的不準吃,等快要變爛的時候又讓我們吃……如此循環,幾斤香蕉吃完了,但一根好的都沒吃到。
@叮噹貓:我們家離小鎮大概五公里,步行一個小時。父親捨不得十塊錢的車費,去鎮上從來都是步行。春秋冬季倒還好,可是炎炎夏日,40度的高温是常態,他仍然是倔強地頂着烈日一步一步走到鎮上,再走回來。我總是於心不忍,勸他坐車,可是他覺得費錢。終於在有一天得到了一個教訓,父親中暑了,住院的醫藥費夠兩年的車費。本以為他會吸取教訓,有所改變。不曾想,他因為住院花了錢而更加變本加厲,甚至有重物在身,也不坐車,有時候真是拿父親沒有任何辦法……
該花的不花,該穿的不穿,該吃的不吃,該用的不用……這就是“變質節儉”,早已混淆了節儉的本質,只是為了節儉而節儉。
這是一種病態的習慣,禁錮了一個人的眼界,更限制了一個人的格局。如果父母有這些行為,害的不僅僅是自己,更是“坑”了孩子。
“變質節儉”對孩子的影響
真所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將對孩子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1、讓孩子變得摳門,愛佔小便宜
正當父母為剛剛省下來的幾毛錢沾沾自喜的時候,孩子已經深受其害。因此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斷是非的能力並沒有發育完善,他們認為父母樂意這樣做,應該是對的,而且這麼做可以讓父母產生愉悦感,那大抵是正確的事情,因此他們在小的時候就會效仿,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孩子成為了“鐵公雞”、“葛朗台”,不僅摳門異常還愛佔小便宜。
2、讓孩子格局變小,產生自卑心理
長期在“變質節儉”的影響下,孩子的三觀勢必會受到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格局變小。因為他們常常糾結於眼前的蠅頭小利,很容易就失去正確認知,從而因小失大。
另外,這種行為久而久之會招致身邊人的嫌棄和孤立,因此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3、讓孩子眼界狹窄,難以實現個人抱負
格局小的人自然會導致眼界狹窄,而眼界狹窄的人很難以在這個社會生存。
這個社會混得風生水起的往往都是一些高情商的人,而“變質節儉”的人註定成不了高情商,因此難與同時相處,難與老闆打交道,甚至與自己的父母都要斤斤計較,這樣的人通常是眾人遠離的對象,因此,在這種現狀下,實現個人抱負純屬天方夜譚。
讓孩子樹立正確的節儉觀,父母應該這樣做
1、父母言傳身教
固守勤儉的人,不論做什麼事都非常注重省錢。在心理學領域有一種心態叫“稀缺心態”,“稀缺心理”會嚴重影響人的認知智慧,導致人們只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因小失大。這是一種典型的窮人思維,即你越覺得自己缺什麼,就會越在意什麼。而事實卻往往是,你越在意什麼,就越缺什麼。因此,這種心理父母首先要杜絕。
父母要分清那種節儉才是倡導的,比如吃不完的菜打包,喝不完的水帶走,大寶穿不了的衣服給小寶穿……這都是正確導向的節儉。平時父母這樣做了,孩子自然會看在眼中,悉心學習。
2、孩子積極引導
孩子在這一塊需要父母發積極引導,要讓孩子樹立學會和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適度消費觀。
孩子節儉意識的培養,家庭首先要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比如零花錢,如今的孩 子,上學放學都是有家長接送,早上來校前,已用過早餐;中飯學校食堂提供;放學時,回到家也差不多就可以吃晚飯了。家長根本沒必要讓孩子帶着零花錢上學,而出現放學時校門口隨意花錢的現象。
另外讓孩子從小事做起,體驗節儉的光榮。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這裏説的“小”就是小事,我們每天接觸着各類小事,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就該從這些小事做起。比如吃飯時不能浪費糧食,洗手時不能浪費水等等細節都是灌輸知識的點。(J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