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輪軸”就是可以連續旋轉的槓桿,如同農村井沿上的轆轤,它是一種由周身的擰裹擺動而形成的螺旋運動之力。
習練意拳輪軸力首先要站基礎的渾元樁、降龍樁、伏虎樁、託寶樁、扶按樁、推託樁、提插樁等樁法。用筆者的授業恩師王玉芳大師的話來説:“站樁是意拳的立拳之本。”這些樁也是人體周身擰裹螺旋擺動的前提條件。
輪軸力的基礎力量通過站樁使身體初步具備以後,還需進行試力訓練。
輪軸力的試力內容可分為兩個層次;一、基礎的輪軸試力;二、假宇宙力波的綜合輪軸試力。
一、基礎的輪軸試力:
基礎的輪軸試力可分為橫向輪軸、縱向輪軸、斜面輪軸、多面輪軸等多種試力形。
1、橫向輪軸試力:
將身體由後向前位移可形成前後擺動的滑車力,再由前後的滑車力轉換為左右橫向的滑車力,使身體在運動中形成螺旋與離心,如此週而復始所產生的螺旋,為基礎的橫向輪軸力。橫向輪軸力,在試力時也可意念為磨磨,磨即過去農村磨麪粉時用的磨盤,或由左向右做螺旋轉動,或由右向左做螺旋轉動。
但要注意,不要只用手來搖磨盤,而應用腳來做輪軸旋擰運動,通過腳的擰運動來帶動手的運動;也可意念為搖煤球,或往左搖轉,或往右搖轉,要通過腳與頭之爭力所形成的上下之樞為主軸,以腳為根基把兩臂及手這個環搖志起來。磨磨時的間架可兩手平胸,遠不過尺,近不欺身,手心朝下;搖煤球時,可手心朝上。
意拳名家張禮義
2、縱向輪軸試力:
將身體由後前位移,形成前後的滑車力,再由前後的滑車力轉換為由上向下的劈拳勁力,或由前後的滑車力轉換為由上向下的劈拳勁力,或由前後的滑四力轉換為由下向上的鑽拳呼叫力,即由前後力變為上下力,如此週而復始而形成的螺旋,為基礎的縱向輪軸力。
縱向輪軸試力,在試力時也可意念為搖轆轤,但一定要意,不要只用手搖,而要用腳去搖,也就是用腳的前、後、上下的螺旋、爭擰、踩提運動來帶動手的運動,腳是主動的,而手是被動的。
3、斜面輪軸試力:
將身體由後向前位移,形成前後的滑車力,再由前後的滑車力轉換為斜向的栽拳勁力,或由前後的滑車力轉換為斜向的鑽拳及炮拳勁力,即由前後力變為斜面力,如此週而復始而形成的螺旋,為基礎的斜面輪軸力。
4、多面輪軸試力:
將前後、左右、上下力的轉換,綜合起來在身體內部發生矛盾爭裹,並與外界發生聯繫,通過人體多角度的三角及槓桿的爭擰旋裹,使之形成全方位的多面螺旋輪軸力,它是身體的綜合運動,相對於單向的輪軸試力而言,它是輪軸試力的高級形式。
具體講,輪軸力在試力時要以腳為力源,以頭與腳相爭的上下之力為樞帶動起周身來做螺旋爭擰的旋擺運動。
一般人在進行輪軸旋擺的螺旋運動時,習慣上只是轉腰,更有不會用力者則只會轉膀或轉手,而不是轉腿和轉腳。也就是,習慣上是腰先起動,或是膀先起動,然後力才從腰、膀傳導到手和腳,這種運動方式,雙腳僅起到了一個支撐身體運動的作用,腰是主動的,而腳是被動的。這樣的發力,只是一種局部的輪軸發力,而不是充分調動整體進行輪軸旋擺的整體發力。
意拳名家王尚文
意拳正確的輪軸發力,應該是先轉腳,由腳的旋轉使力量通過小腿、大腿、胯、腰、脊骨,最後傳導到臂和手。其身體主幹脊骨的旋轉,要同手的旋轉之意略有時差,這也正是輪軸力中,樞先動而環後動的道理。雖然如此,手的擊打力與腳的轉動之爭力卻應相合。
初練時,可以不動手臂,只體會腳和小腿的爭力旋轉變化,兩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雙手放鬆下垂。把腳轉會了,再抬起手來,把手的力量加進去。轉腳的時候,如欲使身體往右擰轉時,可進行先擰轉左腳,接着再擰轉右腳的訓練,左腳是主動的,而右腳是配合左腳而動的。
也就是説,左右腳的擰轉,在時間上是有先後傳導次序的。然後再進行身體往右擰轉時,先擰轉右腳再擰轉左腳的訓練,這時右腳是主動的,而左腳則是配合右腳而動的,同時身體往右轉身,但由於左右兩腳各自先動的次序不同,所以,爭力的感受也不會相同,並且,在實際應用時,左腳、右腳由於轉動的先後次序不同,作用在對方身上的打效果也不一樣,它們各有各的用途,根據對方的力點變化,有時需要先轉右腳,而有時則需要先轉左腳,身體往左擰轉時,腳的爭力轉動的方法與向右轉身時的訓練方法相同。
這種左右兩腳的依次傳導轉動訓練,可強化腳的爭擰意識,改變輪軸力訓練中腳未動而身先動的壞毛病,當兩腳平行站立時的爭擰轉動訓練掌握後,可改站為身體重心呈"前三後七"的"丁八步"技擊樁間架,在這種間架下所研究的爭擰轉動的課題,與兩腳平行站立時的課題一樣,訓練的依舊是左腳發力,還是右腳發力的問題,只是區別在於,這時的左右腳變成了前後腳,因此,在輪軸試力及發力時,可以進行先轉後腳再 轉前腳的訓練,也可反過來進行先轉前腳再轉後腳的訓練。
總之,前後兩腳的爭擰轉動之力應略有時差,要分清誰是主動的誰是被動的,先轉前腳的發力,大多是回掛之力,若用於向前放人,雖會發力突然,但卻不夠渾厚,容易形成局部力;先轉後腳的發力,大多是向前放人之力,若用於回掛勾拿,則略顯遲緩。後腳發力的優點是,力量整,人體的慣性打擊力量大。前後兩腳,若用後腳發力,則前腳是準星,後腳是力源;若用前腳發力,是前腳 是力源,後腳是準星。
大成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
在這裏,有一點要特別説明的是,轉腳時不是腳的外形在轉,而是腳的內力在轉。在外形上,有時常常看不出旋轉的痕跡,其旋轉的內力,既包括了筋肉骨骼的旋轉,更包括含了氣血的旋轉及人體細胞的吞吐與鼓盪。
在技擊中,雖然前面談到輪軸力在練習時是腳先動而手後動,樞先動而環後動。但是,真正的實戰並不應拘泥於腳先動而手後動的這種方法,輪軸發力也可是手先動的,但不論是哪兒動,都必須服從於一個宗旨,即在打擊到對方身體的最後一瞬間,手的打力要與腳的打力相合,形成一種整體打擊力,否則手勁先到了,而腳勁還沒傳導到,或腳勁到了而手勁還沒到,都不能形成整體力。
搏擊時,出拳前的身體狀態,應周身無處不是輪軸鼓盪之意。輪軸鼓 蕩的結果,可使自身體內率先高度辦調運動起來,使精神高度的興奮和集中。這樣,雖遇外力擊來,卻能發於敵後,而擊敵於先。這同單純的以靜制動是不一樣的。
意拳宗師王薌齋先生,每每與對手搏擊時,雖然外形看似不動,然身體內部早已高速運動起來。宗師王薌齋先生在《拳道中樞》中指出:“自衞 即技擊之謂也。須知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要知不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比如機械之輪或兒童之捻轉兒,快到到極處,似乎不動。如觀之以動,則是將不動,是無力之表現矣。所謂不動之動速 於動,爭速之動尤不動,一動一靜,互根為用。”
二、假宇宙力波的綜合輪軸試力
當人體的內部爭力建立起來以後,就可進一步使 身體與身外的宇宙力建立聯繫。在與宇宙力波建立聯繫之前,首先要使身體與身外之大氣發生關係,如感之與大氣的摩擦感,粘着感和阻力感……習時須先使 自身 與之相合,繼而再通過意念的假想,使之相牽掛,並由牽掛而變為與之螺旋、爭擰。若系統地來講,人體的身外假借意念可分為三種層次:一、主動意念;二、被動意念;三、主動意念 與被動意念的統一。
意拳名家姚宗勳
一、主動意念
所謂主動意念 是指,習拳者根椐自已的主觀意念 來感 知身外與自身 的關聯,如通過自身意念轉動來帶動身外的大氣隨之而動,並感受與之的矛盾爭力。它是意念假借的最基礎階段。
二、被動意念:
所謂被動意念是指,習拳者先通過自己的主觀意念來使 身 外之大氣發生變化 ,再通過大氣之變化來反作 用於自身,使自身被 動地隨 着大氣之動而動。此狀若風中旗,非是自身主動而動,而是被 動的惟風力而是應。它是意念 假借的第二個層次。
三、主動意念與被動意念的統一:
它是一種人體與自然的綜 合狀態,是意念 假借的第三個層次。其狀若浪中魚,既可主動的借力而行,又能被動的隨浪而動。
精神意念的訓練是意拳區別於別派武功最關鍵之處,也是最複雜及精深之處,但由於意念訓練言之太繁,單一描述又極易流於形式,故本文暫不在此論述。
總之,在意拳的訓練中,無論是訓練肌體,還是訓練精神,都是局部與片面,只有當"形"與"意"的訓練統一不二時才是意拳修煉的正道,用意拳宗師王薌齋先生的話説,即是:"離開已身無物可求,執着已身永無是處"。
編輯轉發:鄭州陳氏太極拳小架學堂
意拳名家王選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