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調理脾胃第一方7味藥,健脾胃,補五臟,全面恢復脾胃功能

中醫裏面有一句話叫做“脾胃一傷,則五臟皆無生氣”,意思就是説脾胃對五臟有很大的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健全,則身體氣血充盈,營養能夠到達五臟;脾胃受損,則氣血生化之源虧乏,會嚴重影響五臟的正常功能。由此可見,脾胃在人體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那有沒有一個好的方子可以保護我們的脾胃呢?這個必然是有的,是《傷寒論》裏的一個方子,叫做半夏瀉心湯。這個“心”大家不要誤會,不是指心臟,而説的是“心下”,也就是脾胃

千古調理脾胃第一方7味藥,健脾胃,補五臟,全面恢復脾胃功能

半夏瀉心湯,為和解劑,具有調和肝脾,寒熱平調,消痞散結之功效,主治寒熱錯雜之痞證。組成:半夏15g,黃芩、乾薑、人蔘、炙甘草各9g,黃連3g,大棗4枚。

這是一個治療上消化道炎症的古方。遙想仲景當年,軍閥混戰,饑荒連年,百姓生活極端困苦,飲食不調,顛沛流離,驚恐不安,患有胃病的人必定很多。

這些人臨牀多表現為上腹部疼痛不適、或食慾不振、或嘔吐腹瀉等,這就是古代所説的痞症。臨牀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屬中氣虛弱,寒熱錯雜者。

看到這裏,大家不免有所迷惑,這個方子看起來應用範圍很廣,但真的所有人都適合麼?這個痞證到底指的是什麼?寒熱錯雜到底應該怎麼判斷呢?藥物需不需要加減?就讓我們帶着這些疑問,來看看醫學大家是如何使用半夏瀉心湯的吧!

千古調理脾胃第一方7味藥,健脾胃,補五臟,全面恢復脾胃功能

醫案(一)

這是中醫大家嶽美中老先生的醫案:

徐某某,男,42歲,從8月起食慾不振,疲乏無力,大便日2~4次、呈稀糊狀,腹脹多矢氣(排氣),曾在某醫院診斷為“慢性肝炎”,治療10個月出院。此後因病情反覆發作,5年中先後4次住院,每次均有明顯之腸胃症狀。

據病人回答,其消化道症狀明顯,最近幾個月來多次應用表飛鳴、胃舒平、酵母片、黃連素等藥治療,終未收效。現仍食慾不振,口微苦,吃完飯後胃脘滿悶腹脹,幹噫食臭,午後腹部脹甚,矢氣不暢,甚則煩悶懶言,不欲室外活動,睡眠不佳,舌苔白潤微黃。

嶽美中老先生略一思考,便開出半夏瀉心湯變方。黨蔘9克,清半夏9克,乾薑4.5克,炙甘草4.5克,黃芩9克,黃連3克,大棗4枚(擘)。以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再煎取200毫升,早晚分服,日一劑。

此藥服後,患者諸症逐漸減輕,服至40餘劑時,患者竟然自己做了總結:治療月餘在5個方面有明顯改善。食慾增進,食已脘中脹悶未作,腹脹有時只輕微發作,此其一;精力較前充沛,喜歡散步及室外活動,時間略長也不感疲勞,此其二;大便基本上一日一次,大便時排出多量氣體,消化較好,此其三;肝區疼痛基本消失,有時微作,少時即逝,此其四;睡眠增加,中午亦可睡半小時許,此其五。多年之病,功效明顯。

千古調理脾胃第一方7味藥,健脾胃,補五臟,全面恢復脾胃功能

醫案(二)

緊接着是劉渡舟劉老先生的醫案,這個醫案比較簡單:

張某某,男,平時喜歡喝酒。發現有嘔吐、心下痞悶,大便每日兩三次而不成形的症狀。經多方治療,效不顯。其脈弦滑,舌苔白,辨為酒濕傷胃,鬱而生痰,痰濁為邪,胃氣復虛,影響升降之機,則上見嘔吐,中見痞滿,下見腹瀉。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為主。擬方:半夏12克,乾薑6克,黃芩6克,黃連6克,黨蔘9克,炙甘草9克,大棗7枚。服1劑,大便瀉下白色膠涎甚多,嘔吐十去其七。又服1劑,則痞利皆減。凡4劑痊癒。

這兩個醫案都是非常經典的醫案,但比較有意思的是劉老先生的醫案,這裏面涉及了劉老的一些思考在裏面。

在一開始的時候,劉老對於半夏瀉心湯證治療的這個心下痞叫做痰氣痞,就是説脾胃裏有沒有痰這個問題持有懷疑態度,認為古人就是這麼一説,但直到遇到了上文提到的患者。從上文可以看出,這個患者在服藥過後,確實有一些白色的類似於痰的東西排出來,這才打消了劉老的疑惑,認為這是有實際基礎的。

千古調理脾胃第一方7味藥,健脾胃,補五臟,全面恢復脾胃功能

1、什麼是痞證?

講了這麼多,總結一下,這個半夏瀉心湯其實就是治療痞證的。不過問題又來了,咱們擱這説了半天的痞證,相信大家早都好奇得不行,到底這個痞證是個什麼樣的疾病呢?

上文説的痞證,也叫痞滿。痞滿的病名首見於《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曾提到:“太陽之復……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滿。”並認為其病因有飲食不節、起居不適和寒氣為患等。

《傷寒論》對本病證的理法方藥論述也頗為詳細:“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並指出該病病機是正虛邪陷,升降失調,並擬定了寒熱並用,辛開苦降的治療大法。

這些,用簡單的話總結就是:痞滿是由於脾胃功能失調,升降失司,胃氣壅塞,出現以脘腹滿悶不舒為主症的病證。以自覺腹部脹滿,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無痛為臨牀特點。臨牀表現與西醫學的慢性胃炎(包括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

千古調理脾胃第一方7味藥,健脾胃,補五臟,全面恢復脾胃功能

那什麼情況可以導致痞滿呢?

1.表邪入裏

外邪侵襲肌表,治療不得當,濫施攻裏瀉下,脾胃受損,外邪乘虛內陷入裏,結於胃脘,阻塞中焦氣機,升降失司,胃氣壅塞,遂成痞滿。

2.食滯中阻

或暴飲暴食,或恣食生冷粗硬,或偏嗜肥甘厚味,或嗜濃茶烈酒及辛辣過燙飲食,損傷脾胃,以致食谷不化,阻滯胃脘,升降失司,胃氣壅塞,而成痞滿。

3.痰濕阻滯

脾胃失健,水濕不化,釀生痰濁,痰氣交阻於胃脘,則升降失司,胃氣壅塞,而成痞滿。這也是今天的半夏瀉心湯的主證。

4.情志失調

多思則氣結,暴怒則氣逆,悲憂則氣鬱,驚恐則氣亂等等,造成氣機逆亂,升降失職,形成痞滿。其中尤以肝鬱氣滯,橫犯脾胃,致胃氣阻滯而成之痞滿為多見。

5.藥物所傷

誤用濫用藥物,或因他病長期大量應用大寒大熱或有毒藥物,損傷脾胃,內生寒熱,阻塞中焦氣機,升降失司,遂成痞滿。

6.脾胃虛弱

素體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或飢飽不勻,飲食不節,或久病損及脾胃,納運失職,升降失調,胃氣壅塞,而生痞滿。

總而言之呢,痞的病位在胃,與肝脾有密切關係。基本病機為脾胃功能失調,升降失司,胃氣壅塞。病理性質不外虛實,實即實邪(食積、痰濕、氣滯)內阻,虛則脾胃虛弱(氣虛或陰虛),虛實夾雜也是有的。

千古調理脾胃第一方7味藥,健脾胃,補五臟,全面恢復脾胃功能

2、關於半夏瀉心湯,這些您也得知道

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論》149條,原文雲:“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它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宜半夏瀉心湯。”

哎呦喂,這也太長了,誰愛看誰看!大家先別急着關掉頁面,不妨我用簡單的話給大家好好解釋一下如何?這個條文可以看做是張仲景解決了一個稀裏糊塗的大夫給病人用了一副稀裏糊塗的藥之後,應該怎麼善後的問題。

具體是怎麼回事兒呢?

感冒五六天以後,有嘔吐發熱的症狀,這個時候大家應該都知道應該是寒熱錯雜的階段了吧,用什麼藥好呢?

咱們以前説過,稀裏糊塗小柴胡,哎,對了,這個時候小柴胡湯是個很不錯的選擇。但這個大夫偏不,他用了一些別的方子,具體是什麼不知道,可能是瀉下劑大承氣湯,也可能是別的。這裏給大家提醒一點,像寒熱錯雜這種半表半里的情況,汗吐下都是不對的,要用和解的藥,小柴胡湯就是和解藥,大家知道就行。

話説回來,雖然用錯藥了,但是用量不大,病人吃了藥,病情不好也不壞,也可能是病人的體質比較好,沒有傷及正氣,仍然發熱嘔吐,這個時候還可用小柴胡湯,只要一出汗,那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如果這藥沒用好,邪熱內陷,與正氣搏結於中脘,擁堵在腹部這個地方,就會出現心下滿而不痛的痞證,這就要用半夏瀉心湯治療,而小柴胡湯就不合適了。這句原文也點出了半夏瀉心湯的應用範圍主要在脾胃。

這裏看着好像和今天説的沒什麼關係,就是説了一下半夏瀉心湯在《傷寒論》裏的應用,但實際上,後世關於半夏瀉心湯的延展都是基於這一段話。但大家作為常識,知道就行了,畢竟學知識都要有個源頭不是麼?

千古調理脾胃第一方7味藥,健脾胃,補五臟,全面恢復脾胃功能

3、藥物組成解析、適應症及加減

緊接着,我們來説説藥物組成的問題。半夏瀉心湯的主藥毫無疑問是半夏,但成無己卻説:“瀉心者,必以苦為主,是以黃連為君,黃芩為臣”,但這種認識是不符合臨牀實際。後來柯韻伯、尤在涇、陳修園等還是主張以半夏為君藥。

半夏辛苦温,它的主要作用是燥濕,其降逆作用優於其他藥物。濕熱藴結,如油入面,難分難解。解決濕熱鬱結的方法是祛濕為主,清熱為輔。前人對此治法有一個比喻,叫“抽絲剝繭”、“濕去熱孤”。就是説清除濕熱之邪,不可急躁,要像剝蠶繭抽絲線一樣,分層次地去治。半夏是燥濕藥,濕去,熱邪才能散去。濕邪從二便排出需要降氣,而半夏是降氣的主要藥物,以降胃氣為主。胃氣降了,其他該降的就會隨之而降。

乾薑屬辛温藥物,為本方臣藥,可以温化中焦濕氣。半夏、乾薑都是辛味藥,走而不守,“辛以散痞”,有利於消散內鬱的濕濁及其形成的痰濕。黃連、黃芩為本方佐藥。主藥將濕邪解決了,裏邊的熱邪還要“二黃”幫助透發。

最後,人蔘、大棗、甘草通過補中健脾,以運化濕濁,暢達氣機,即通過扶正以瀉心消痞。

千古調理脾胃第一方7味藥,健脾胃,補五臟,全面恢復脾胃功能

適應人羣

半夏瀉心湯適用於營養狀況較好,但有焦慮神情,語速快,情緒急躁;容易腹瀉,或排便次數較多而量少,大便黏臭如泥,或深黃色或黑醬色;肛門口灼熱、疼痛、墜脹,或出血等;舌苔黏膩,或黃或白;易口腔潰瘍、牙齦出血;腹部見痞證,生活沒有規律(酗酒、抽煙、熬夜)的成年人、焦慮失眠者居多。

大家也可以記住這十二個字:“唇舌紅,痞而利(大便),常潰瘍,易煩躁”

剛才我們也説了,這個方子適用於寒熱錯雜的情況,那具體怎麼加減藥物呢?半夏瀉心湯的七味藥大致可以分為三組,一是苦温藥,半夏與乾薑;二是苦寒藥,黃連與黃芩;三是甘温藥,人蔘、大棗與炙甘草。

01.偏於濕熱

以苔黃、口苦、嘈雜、吞酸為主要臨牀特徵,此型最為常見,治用半夏瀉心湯原方原量即可。因為半夏瀉心湯原方用黃芩、黃連兩味苦寒藥,且藥量亦較乾薑多,所以原方原量適宜於脾胃濕熱。

02.偏於寒濕

以苔白、怕涼、腹痛、下利為主要臨牀特徵,此型較為少見。治用半夏瀉心湯需酌減黃芩、黃連用量,或黃芩、黃連只用一味或加重乾薑用量即可。

03.臨牀還有一種情況比較常見,既無熱象,又無寒象,更無寒熱錯雜之象。屬非寒非熱,但以胃脘痞硬為主,仍當治以半夏瀉心湯原方。

04.胃熱脾寒

臨牀的確有寒熱錯雜的情況,只是比較少見。患者既有苔黃、口苦、吞酸的胃熱證,又有腹痛、下利、不敢納涼飲冷的脾寒證。此型可根據胃熱與脾寒的偏輕偏重,靈活加減運用半夏瀉心湯中的寒熱之藥。

4、養好脾胃小技巧

通篇看下來,脾胃真的是對我們非常重要,我們也應該好好保護我們的脾胃,俗話説的好:“胃不和則卧不安”,要是吃飯睡覺都受影響,那人還能有精神頭麼?

對於脾胃問題,“三分靠治,七分靠養”,為大家推薦一個最為簡單易行的養脾胃小方法。腹部是六腑所在的部位,其共同生理功能是飲食的受納、消化、吸收與排泄,做好腹部保健,可以防治肥胖、高血壓等。

做法:先搓熱雙手,然後雙手重疊,置於腹部,用掌心繞臍按順時針方向,由小到大轉摩36周,再逆時針方向由大到小繞臍摩36周,有增加胃腸蠕動、理氣消滯、增強消化功能和防治胃腸疾病等作用。

千古調理脾胃第一方7味藥,健脾胃,補五臟,全面恢復脾胃功能

再給大家介紹幾個食療小方子。

1.八寶粥

蓮子、芡實、薏苡仁、山藥、桂圓、紅棗、白扁豆各5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能益氣養血,健脾強身,適用於體虛乏力、食少納呆、氣血虧虛。

2.山藥薏苡仁粥

山藥50克,薏苡仁15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能補氣健脾胃,止瀉,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大便溏泄。

3.山楂麥芽粥

山楂15克,麥芽15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能刺激消化,健脾開胃,緩解由於消化不良所導致的腹脹,食慾不振和消化不良等問題。

好了,以上就是關於半夏瀉心湯的相關內容,如果大家還有什麼問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728 字。

轉載請註明: 千古調理脾胃第一方7味藥,健脾胃,補五臟,全面恢復脾胃功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