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我真的希望你不乖!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多

由 公西成化 發佈於 健康

你希望孩子“永遠聽話”,永遠乖麼?

(你是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媽寶男/女)?

乖,只不過是一種討好型人格。

當孩子一兩歲的時候,力量弱小,能力有限,自然需要得到家長的幫助,這時候會表現得非常聽話,家長也很有控制感。

當孩子到了三歲左右,會自己行走、會自己説話,凡事都要嘗試,都要問個究竟,每每這個時候,家長都開始感到孩子不太聽話了。

其實,這是孩子開始有了自主意識。

“乖孩子”很容易發展出這樣的信念規條:

只有説出對方喜歡的話,才能得到對方的喜歡。

只有自己成功時,才能得到對方的愛。

如果不這樣,搞不好哪一天就會被對方拋棄。

但把“假貨”當真品來賣,終歸是行不通的。

你吸引來的,也不是真正欣賞你的人。

控制慾過強的父母培養的孩子,過於聽話,根本沒有給孩子獨立的空間,這樣的話,這些“好孩子”的青春期就沒有一個正常的“叛逆期”,這會造成兩個結果:

叛逆期推遲
缺乏生命力

聽話這件事,真不是件好事。

我們習慣了聽話,便也失去了活力。

“乖孩子”是通過討好得來的讚譽

很多孩子成長中,父母會用乖來衡量自己,甚至會去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家長之間的交流也是“你家孩子真乖,他家孩子真調皮,等等”,甚至都是當着孩子的面來評價對比。

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看大人的臉色,知道説什麼,做什麼會讓父母高興,會得到獎勵。

於是孩子最終表現出來的是父母喜歡的,是讓父母高興的,孩子真實的想法、思維活動、甚至情緒就被壓抑,甚至暫時停滯,這才是最危險的。

需求看不見,也得不到滿足,這就在孩子生命早期埋下了禍端。

太乖的孩子容易忽視真實的自己

“乖孩子”這個稱號,在大多數大人的眼裏,可謂是最高的讚譽,而一些敏感的孩子,為了努力做出乖模樣來討大人喜歡,竟甘願把自己真實的感受壓抑到一邊。

因此,多數乖孩子長大以後,便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

從孩子一生的發展來看,叛逆是一個好的開始。

▼ 叛逆是生理成熟和思維能力提高的表現

青春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生理發育成熟、認知能力提高。

叛逆説明孩子生理上成熟了,變得更聰明瞭,才有跟家長反抗的資本。

叛逆是孩子生理成熟和思維水平提高的結果,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所以説,叛逆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一種成長和進步。

▼ 叛逆是自我同一性發展的需要

父母常常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灌輸給孩子,企圖讓孩子按父母的設想去生活,結果造成孩子的對抗情緒。

如果孩子一直很乖、不叛逆、不惹事,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作“同一性早閉”。

這樣的孩子未來往往缺乏主見,容易盲從,不喜歡改變,無法應對挑戰。

他們會迴避變化和壓力來獲取安全感,當遇到挫折時,容易喪失目標和信心。

我們經常會碰到從小到大都很乖巧地“小大人”,變得離經叛道,或者變得萎靡消沉,大多是因為沒有經歷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或是因為父母忽略,或是因為學業壓力,那些階段都跳級略過了。

每個孩子的人格完善,是需要在這八個階段,在不斷懷疑自我、挑戰自我中獲得成長的。

當這些階段跳級略過了,這個人格不完善的因素會以更叛逆的方式呈現在孩子身上,孩子到了大學才經歷尋找自我的過程,而這個經歷的過程,比起自然成長的過程經歷的各個階段,遇到的挑戰會更大,過程更艱難。

當家長的都知道,孩子天性愛玩,有很多本能的慾望。

這是一個獨立個體該有的真實樣子,也是有生命力的表現。

然而,每個乖孩子,卻顯得可怕。他們一生都遵循着父母或者別人的規矩做事。

如同提線木偶,任由別人操縱。

乖巧是為了成全別人,叛逆才是我們生命的火焰

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我還是經常看到長輩對孩子説:“你再淘氣我就不喜歡你了。”

或是“再這樣做我就不愛你了。”

孩子眨巴着有句話説:“你剪斷了他的翅膀,卻想讓他飛翔。”

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都會犯下一種錯誤:

兒女是他們人生的附屬品,並有權對他們的人生進行干預,甚至主導。

小時候大人害怕孩子摔倒受傷,因此會對孩子的行為加以引導和幫助;

到了青春叛逆期,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行為意識有了衝突,若父母仍以“過來人”的心態來管教子女,則往往會收到反效果。

眼睛,馬上安靜下來,以證明養育人還愛着自己。

這不就是現代社會父輩與孩子之間的亙古不變的話題嗎?

而中國式父母一直標榜地“愛孩子”的這種方式,或許真的應該反思一下。

孩子的每個頑固的壞習慣的背後都是匱乏愛的痛苦的吶喊,孩子的成長規律我們可能不會完全理解,但是我們可以“陪伴”和“看見”!

我們總是試圖培養一個乖孩子,實際上是壓縮了孩子自我發展的空間,限制了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壓抑了孩子的生命活力。

不是孩子有了責任你才放手,而是你放手了孩子才有責任;不是孩子聽話了你才尊重孩子,而是你尊重孩子了孩子才聽你講話;

不是孩子優秀了你才接納孩子,而是你接納孩子了孩子才優秀。

還記得你當初有孩子那時的夙願嗎?

“只要他健康快樂就好,其他都不重要”

希望你、我都能一直記得,並從容淡定地執行。

允許孩子成為他自己,允許孩子去尋找和發現自己,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