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上半身火熱,下半身冰涼?多半是上熱下寒,一個仲景名方搞定!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健康

大家好,我是中醫劉醫生
南水北調工程大家都知道,南方温暖濕潤,北方寒冷乾燥,通過管道運輸,用温暖的南方水來滋潤乾燥的北方,本質上來講是一種資源的兩極分化。其實,我們的人體也一樣,存在兩極分化,比如上熱下寒。
俗話説,頭要涼,腳要暖,就説頭要保持清淨,腳底要暖洋洋,這樣的身體才超級棒,中醫上叫水火既濟。上熱下寒呢,完全反過來了,上半身火熱,咽乾咽燥、目赤腫痛、口腔潰瘍、煩躁易怒;下半身虛寒,小腹冷痛、容易腹瀉、小便清長、下肢冰涼。
這種一邊上火一邊虛寒的狀態,就是傳説中的“上熱下寒”。
這個時候,用補藥不行,一補就上火,這個症狀還沒下去呢,下個症狀又被補出來了。用瀉藥也不行,見火瀉火,遇寒散寒,可能暫時有效,殊不知苦寒之藥正悄無聲息地消耗着我們體內那一丟丟陽氣,下面一更寒,上面立馬反攻,各種炎症潰瘍接踵而來。如此惡性循環,令人苦不堪言。
上熱下寒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什麼呢?就是利用自身之補力來滋養自身之虛寒,令寒熱虛實對流,氣機活動斡旋起來,身體會自動恢復平衡,這就是《孫子兵法》上説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中醫也是一樣,雖然沒有服用補藥、補藥,但卻能收到比補藥、瀉藥更好的效果。
清朝名醫黃元御的氣機升降圖告訴我們,心火要下降,以温煦腎水,腎水要上承,以滋潤心火,水升火降,氣血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迴路。
怎樣才能達到心火往下走,腎水往上升,水火既濟的狀態呢?
必須要有一個力量來推動,這個力量就是中氣,它是氣機升降的關鍵。中氣由脾胃所生,脾胃強,中氣就足,則上下焦貫通。脾胃虛弱,中氣就不足,氣路不通,心火就降不下來,就會“上火”;同時腎水得不到心火的温煦,就升不上去,就會“下寒”。
所以上熱下寒要治中間。對此,漢代醫家張仲景早有好方,就是甘草瀉心湯。這個方子的作用主要有兩方面,扶正和祛邪。扶正就是調脾胃以暢中氣,祛邪是把困阻中焦的邪氣祛除,因為脾胃一旦虛弱,就容易生濕生痰。
甘草瀉心湯的妙處在於,它能使上中下焦一氣貫通,身體的“交通堵塞”就解決了,這樣上焦的燥熱能夠下行,下焦的虛寒得以温暖,消除人身體的兩極分化,有些類似於南水北調。
為什麼現在上熱下寒的人越來越多呢?在身體上就養成久坐不動的習慣,久坐傷脾,寒熱升降不利;在心神上養成思慮過度的壞習慣,思則氣結,思傷脾,脾氣板結,上下不能對流。
甘草瀉心湯:炙甘草15克、黃芩9克、乾薑9克、半夏9克、大棗12枚(擘開) 、黃連5克
張仲景用藥一貫遵循道法自然,從這個方子,就可以看出醫聖的境界,方中有升有降,有攻有守,有寒有熱,可以説是寒熱並治,而不是一味或寒或熱損傷身子。
方中半夏的主要功效叫燥濕化痰,消痞散結,它能把阻塞脾胃氣機的垃圾化掉。不管多麼厲害的痰濕,遇到半夏都要退避三舍。因為半夏有一股很強大的力量,能把凝聚在脾胃的痰濕給擰開,好像一位武功高強的按摩師。
乾薑暖脾胃,讓身體濕氣減少的同時,對下寒也有很好的療效。
上焦的虛火怎麼辦?不怕,黃芩、黃連兩員大將,苦降上焦火熱。再重用炙甘草培土伏火,炙甘草甘温,大劑量使用能夠起到“厚土伏火”的作用,將熱給涵養住,而不是熊熊大火燒過。同時也能讓乾薑的藥力緩慢地發揮釋放,形成一種少火生氣的治療作用。方名叫甘草瀉心湯,可見炙甘草確實很重要。最後配上大棗補脾胃,脾胃土厚,則火自斂。為什麼上熱下寒的人特別容易口腔潰瘍,而且總是反反覆覆好不了,因為脾土不足,脾主肌肉功能減退,有這一層原因在裏面。
上熱下寒,看似棘手,關鍵在於守住王道,扶正祛邪雙管齊下,那些口腔潰瘍老用清熱解毒效果不好的,用上這個思路,見效就很快。
我是中醫老劉,專著中醫科普
記得點贊 轉發 關注!
健康問題可評論留言,儘量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