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輪國採碾壓後,明年1月第四輪集採將如約而至
文| MedTrend醫趨勢
在三輪國採的輪番轟炸下,醫藥行業“戰火紛飛”。帶量採購的“戰火”非但不會停息,反而愈燒愈烈。
如今,第四輪集採也是箭在弦上!據推測,第四輪最終開標時間,或是在2021年1月,約共60個產品。
跨國藥企與本土企業此次又將如何應對?
跨國藥企:從試探、到放棄、到混戰
集採之下,跨國藥企似乎“過山車”般的態度......
2019年底:輝瑞、拜耳引發的蝴蝶效應
2019年12月底,在第二輪國採中,拜耳的重磅產品拜唐蘋降價78%,以5.42元/盒的低價中選,單片價格只有0.1807元,這個價格比國產藥報價還低。
諷刺的是,拜耳巧用1.8倍熔斷規則直接把最強對手華東醫藥打出局,還被奉為國採經典案例。
此後,因為價格低,4月中旬第二批國採進入執行階段以後,拜唐蘋還曾在山東受到熱捧,甚至出現了跨省搶購的情況。
然而,正如拜耳在半年報中所説,帶量採購大幅降價後,銷量的增加不能抵消降價影響。這也造成了該產品的銷售金額鋭減,拜耳製藥整體營收的下滑。
不僅如此,中標的賽諾菲的波立維(硫酸氫氯吡格雷)、禮來的力比泰(培美曲塞二鈉)和阿斯利康的易瑞沙(吉非替尼)等銷售金額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重挫,
輝瑞普強2019年國家藥品集採啓動之初,立普妥(阿託伐他汀)和絡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兩款明星品種因降價幅度不到位,而未能進入集採之列,不過其業績反而有亮眼的表現。
今年,輝瑞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受立普妥和絡活喜的推動,普強中國收入+17%。
相比之下,輝瑞似乎打破了“中標死、出局生”的魔咒。
2020年8月:“集體離場”,Q3集採效應初顯
第二批集採拜爾進集採後業績下滑以及輝瑞棄集採後短暫業績上升,直接導致了2020年8月第三批集採,“跨國藥企幾乎集體離場”,僅有三家入圍,分別是輝瑞、衞材、優時比。
而除此之外的拜耳、阿斯利康、禮來、GSK、BMS、默沙東、諾華、西安楊森等26個原研藥品種並未選擇降價,紛紛出局,轉而憑藉過硬的市場推廣能力去爭奪餘量市場。
而細看報價,多家跨國藥企報價降幅“誠意不足”,“自暴自棄式”報價,如
默沙東原研氯雷他定口服常釋劑型以超出限價1.56倍出局;
羅氏原研卡培他濱口服常釋劑型以超出限價2.23倍出局…
不過,短暫的泡沫(業績上升)之後,輝瑞普強的立普妥、絡活喜迎來了在退出集採後,首次銷量同比下滑。
近日,輝瑞公佈了2020年第三季度財務業績,第三季度全球收入為121.31億美元,同比下降4%,而輝瑞非專利品牌和仿製藥部門普強則-18%,至19.16億美元。
輝瑞三季度的表現證明:隨着藥品集採進入常態化,未來醫藥市場上,跨國藥企進口原研藥的收入將徹底攤薄。
受藥品集採影響的跨國藥企,絕不僅僅是輝瑞。
賽諾菲在在Q3財報新聞稿中28次提及“中國”,並指出其在中國業績下滑主要受帶量採購影響。其波利維、安博維和亞莫利三款產品,銷售額分別下降64.1%、37.8%和44.4%。
而賽諾菲中國市場第三季度整體收入,也同比-8.9%,為7.75億美元。
阿斯利康的集採品種易瑞沙前3季度銷售額為2.01億美元,銷量下降40%。值得注意的是,阿斯利康披露:未中標品種倍林達、可定和洛賽克的銷量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2021年Q1:第四輪國採下的混戰
隨着集採的效應越來越明顯,跨國藥企自不會如同第三輪國採一樣“自暴自棄式”報價,未來未來,如何適應中國市場,集採+爭奪餘量市場是關鍵。
從目前目前預測的60個品種來看,第四輪集採:
競爭最激烈的:
治療治療2型糖尿病藥物苯甲酸阿格列汀片有6家藥企:武田、亞寶藥業、江蘇中天、江蘇德源、國藥、諾泰澳塞諾;
鎮痛藥帕瑞昔布鈉注射劑有6家藥企:輝瑞、成都百裕、科倫、齊魯、澳亞生物、杭康生物;
抗菌藥左氧氟沙星片有6家藥企:第一三共、東陽光、海悦藥業、花園藥業、普洛藥業、莎普愛思藥業;
治療糖尿病藥物重組人胰島素注射液6家藥企:諾和諾德、禮來、拜耳、通化東寶、天麥生物、珠海聯邦藥業...
28家跨國藥企在第四輪集採面臨的壓力必不會小!
全部本土競爭:
治療頭痛、關節痛藥物布洛芬片共5家本土企業:石藥、新華製藥、黃海製藥、人福藥業、環球藥業;
抗菌消炎藥諾氟沙星口服常釋有3家本土藥企:萬潤藥業、石藥、浙江醫藥;
治療急性腦梗塞藥物依達拉奉注射液有2家本土企業:正大豐海、先聲東元;
抗菌藥吡親酰胺片有3家本土藥企:華邦製藥、華南藥業、紅旗製藥;
治療神經痛藥物加巴噴丁膠囊有3家本土藥企:恆瑞、恩華、四環......
本土藥企:龍頭相奪,爭標順位
通過幾輪國家集採,我們可以觀察到愈發明顯的一點是,與跨國藥企不同,本土藥企參與集採的態度更加積極,順應政策、主動降價、爭取中選,中選產品數量上也與跨國藥企形成了對比。
尤其是齊魯製藥、石藥集團、華海藥業、科倫藥業、中國生物製藥、恆瑞等傳統龍頭企業,在三批集採中,也都有大量產品中選。
2019年底:第二輪集採AB面,受益面大於受損面
結合2019年12月底第二輪國採後,醫院端的銷售數據來看,中標品種,量價雙漲是偶然事件,量漲價不漲常常出現,期間還伴隨着量不漲價大跌的一幕心酸上演。
這其中有受益者,如科倫藥業的百洛特,原本該藥品銷量不高,在集採中標後,迅速覆蓋了11個重點城市的200多家三級醫院,對整體銷售增長促進明顯,2019年其銷售收入達到3.29億元,同比+58.28%。
而受損者主要是原有市場份額佔比較高的企業,其中,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韋曾佔近半的國內市場份額,但由於在集採試點城市藥價大幅降低,該藥品在2019年銷售額鋭減。
在此後的集採擴面中,廣生堂恩替卡韋中標,每粒約合人民幣0.275元,經過兩輪降價後,恩替卡韋的價格已經與普通的感冒藥價格無異。
但是未進行集採前,跨國藥企過專利期原研藥在中國銷售額佔比基本達到了80%,對於以普藥為主的跨國藥企,過專利期原研藥佔比更高,甚至達到90%以上。
本土藥企基本沒有市場空間,隨着集採推進,本土藥企的大量湧入,跨國藥企原本市場漸漸被蠶食。
隨着時間的推移,集採的影響從猜測逐步走向理性,泥沙俱下的情況很難再發生了,總體來看集採的受益面大於受損面。
2020年8月:“錦標賽”,本土龍頭藥企爭標順位
單就在品種數量最多的今年8月第三批集採中,石藥和齊魯8個品種全中,為中選數量最多的企業,此外還有華海、信立泰、海正100%中選,而豪森是6中5、科倫5中4、上藥8中6,本土龍頭企業品種數量和中選率都頗高。
齊魯製藥無疑是其中頗受關注的藥企之一,三輪總共中標17個產品,數量上處於Top3的水平,多個產品取得第一順位,充分顯示了齊魯製藥對報量市場勢在必奪的決心。
憑藉着原料藥製劑一體化的優勢,華海藥業在第一批集採中中標6個產品,是當年集採當之無愧的領頭羊,隨後在第二、第三批分別3個產品均中標。
儘管石藥第一批集採未中標,但第二批國家集採中,石藥中選3個藥品,此次集採8個品種全中,累計收穫了十餘個產品中選的佳績。而未來,這些本土龍頭的優勢或將逐漸放大。
2020年Q1:不單單是擠藥價“泡沫”
國採的目的:
一方面是為了優化醫藥市場結構,擠掉藥價“泡沫”;
另一方面是為了倒逼國內製藥企業在產品研發、質量等方面不斷提升,以適應新的產業發展要求。
幾輪下來,似乎頗有成效。據統計:
截至2016年底,我國生物醫藥上市公司238家,當年的研發支出為231.51億元;
到了2020年上半年,雖然上市公司僅增加到278餘家,但研發投入已經遠超2016年全年的數據,達到了350億元。
第四輪集採前,據統計恆瑞、石藥、中國生物製藥半年的研發投入全部超過14億元,佔營收比重也都超過10%,而未上市的齊魯製藥,在2019年的研發投入也超過20億元,佔營收比重在10%左右。
這些頭部企業依靠龐大的研發支出形成了仿製+創新的實力管線,這些創新產品將與格局良好的仿製藥產品共同為企業造血。
第四輪集採,這些本土龍頭企業,也正是我國醫藥產業轉型的排頭兵之一。
第四輪國採:目測60品種,28家外企爭奪戰
第三批全國集採目前多省市均已執行採購。而第四批全國集採,各類工作也緊鑼密鼓開展起來。
截止第四批邏輯申報時間,目前符合採購品種60個,品規近百個,包括口服片劑、抗生素針劑、胰島素、生物單抗等。
名單包含品規近百種,涉及外企28家。諸如諾華、拜耳、勃林格、武田、GSK、第一三共等,或將被集採品種,均不少於3個。
按照前三批時間推測,推測最終開標時間,或是在2021年1月,各省正式執行採購,將會在3-4月份。
前三批集採入選的藥品全部是化學藥,並沒有涉及生物製劑,最近有不少人士預估,第四批集採可能會將生物藥和中成藥納入其中。
經過三輪集採後,第四輪藥企對集採態度如何?是更理性參與集採,還是一味打價格戰?
個人以為,
①降維打擊:先以價換量確保了市場份額,短期利潤降低,長期產能釋放;
②升維競爭:如今的醫藥市場已經由“賣方驅動型”轉為“買方驅動型”,銷售的重要性逐漸下降,創新才是王道,如何升維競爭,打造產品“領導力”才是關鍵!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今天很美好,明天也很美好,但是很多人都死在昨天的夜裏!"
新冠肆虐、政策大改、基藥調整、地方帶量採購、醫保支付新標準...各項政策都露出頭角或已在路上,企業壓力只增不減。
在多變的存量市場中,應對降維打擊的方法,就是“升維”,用更高的技術、標準、市場理解力所構建的商業模式,才能完勝競爭對手,在危機中發覺機遇。
附:第四批集採60個藥品目錄和具體廠家信息預測
來源:Insight 米內 風雲藥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