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秦女士帶着一個月大的女兒甜甜來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找到兒科鄭朝光副主任醫生複診。之前,甜甜因突然出現便血,秦女士自行給孩子服藥無果。鄭朝光憑藉着過硬的醫術,幫甜甜找到了便血的原因。
嬰兒突然便血原是牛奶過敏由於母乳不足,秦女士給甜甜的餐食中添加了配方奶粉。吃了沒幾天奶粉,秦女士便發現甜甜的排泄物中摻雜着血跡。以為是腸炎,在自行服藥並觀察了兩天後,甜甜的便血沒有絲毫改善,一家人便帶着甜甜前往醫院就診。
“你和你的丈夫有沒過敏的情況?”鄭朝光問秦女士這個問題,令她有些不明白:“過敏?我對海鮮有一些過敏,她爸好像沒有。”
鄭朝光給甜甜開了化驗單,檢查結果顯示腸道炎症對應的血紅蛋白指標是正常的,因此排除了腸道炎的可能性。但是,嗜酸細胞指數非常高,這提示着甜甜可能患有過敏性或特異反應性疾病。
為此,鄭朝光判斷甜甜的便血是過敏導致的。他建議,秦女士先將平時用的普通奶粉替換為水解奶粉。換奶粉的次日,甜甜的便血癥狀就消失了。
據瞭解,純母乳餵養的嬰兒發生過敏的風險較低。這是因為母乳中的蛋白質對寶寶來説是同種蛋白,而且母乳中還有雙歧桿菌等益生菌,可幫助寶寶建立健康腸道菌羣,訓練寶寶免疫系統,從而減低過敏的風險。所以母乳餵養是比較推薦的預防嬰兒牛奶過敏方式。
3週歲以上孩子可以做測定在鄭朝光的門診中,約有20%的兒童疾病與過敏因素相關。按照過敏原與兒童的接觸途徑,可以將過敏分為食物過敏、吸入性過敏和皮膚接觸性過敏。
想要知道孩子對什麼東西過敏,其實可以到醫院抽取靜脈血進行過敏原測定。通常建議3週歲以上的孩子進行檢測。
那麼3週歲以下的孩子要不要做呢?記者瞭解到,由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尚未完全接觸到日常生活中的過敏原,更多的還是建議家長平時多觀察孩子的生活細節,將孩子日常的飲食、穿衣、出遊等新接觸的事物進行記錄。如果孩子發生過敏情況,可以參考一週內的生活細節,進行過敏原判斷。比如説,當家長髮現孩子有不明原因的長期咳嗽、皮疹、流涕、腹瀉等情況,鄭朝光説,家長就應該考慮到醫院進行檢查,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和迴避。隨着孩子的成長,大部分人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脱敏現象,其中超過50%會有明顯改善。
如果通過檢測發現孩子對某項食物過敏,家長在餵養中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迴避,用其他不過敏的食品替代。不過,鄭朝光特別提醒家長,在沒有明確過敏原的情況下,並不建議隨意給孩子忌口。無理由的長期忌口,對孩子的成長反而不利。
另外,塵蟎也是門診中比較常見的過敏因素之一。針對塵蟎過敏兒童,鄭朝光建議家長保持居家環境清潔,避免兒童接觸到過多的灰塵。被單等常用接觸物可用50度以上的熱水清洗,以殺滅蟎蟲。此外,由於蟎蟲的屍體也可能引發過敏反應,建議家長定期使用吸塵器進行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