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兒子小玉米已經兩歲了,最近讓她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孩子不好好吃飯。一到吃飯就到處跑,沒有一刻消停,不是手上拿着玩具邊吃邊玩,就是客廳跑到房間,牀上爬到牀下,每天餵飯累得滿頭大汗。心情好的時候還有點耐心,心情不好的時候直接給孩子一巴掌,孩子接着哭得稀里嘩啦,接下來就更不好好吃飯了。
為什麼寶寶不好好吃飯成了媽媽的一大挑戰?
首先,就是習慣沒有養成好許多父母沒有從小培養寶寶就餐的習慣,比如,吃飯沒有機會坐在飯桌前和大人一起吃飯,寶寶總是一邊吃飯,手上還要拿着個玩具。有時候在客廳吃飯,有時候在外面邊吃邊玩,沒有讓寶寶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
其次,就是父母包辦代替得太多寶寶吃飯的時候喜歡自己握勺子,但許多父母不給寶寶自己拿勺吃飯的機會,他們擔心寶寶弄髒衣服,怕寶寶吃到地上,所以選擇直接餵飯,久而久之就養成了餵飯的習慣,慢慢的寶寶就不願直接動手了。
另外,就是寶寶對吃飯沒有興趣因為每天吃飯都習慣了大人餵飯,吃飯前後沒有任何的交流,自己更體會不到吃飯的樂趣,所以專注力也不會在吃飯上面。
沒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會給寶寶的成長帶來哪些負面的影響?
對食物的興趣不同
挑食偏食厭食暴飲暴食比如,寶寶想吃的不給吃,不想吃的、被強迫吃;飽一頓或餓一頓;這樣最容易養成挑食、偏食或暴飲暴食的習慣。慢慢的,對於有些食物,你越不讓吃的,寶寶越喜歡吃,你想讓他吃的,他偏偏不喜歡吃。再比如,有的孩子只愛吃肉,不喜歡吃蔬菜;還有的孩子只喜歡吃魚,不愛吃肉等等。
自理能力較弱
吃飯容易漏飯到桌上或地上吃飯容易摔掉碗不會使用餐具喜歡含着飯,咀嚼能力弱以上幾點在幼兒園會比較常見,如果是從小鍛鍊自己吃飯的寶寶,到了上幼兒園很容易看得出來,自己吃飯,而且不會浪費,也不會掉飯到地上。而那些一直被習慣餵飯的寶寶,到了幼兒園就明顯喜歡含飯,動作不是那麼靈活等等。
要想讓寶寶愛上吃飯,媽媽應該怎麼做?
9-24個月左右的寶寶
先吃輔食後喝奶吃飽了不再強迫喂鼓勵寶寶自己拿勺吃聽懂寶寶“吃飽了”的信號
以上幾點,有些媽媽們可以做到,有些卻認為還是要以奶為主,輔食吃多吃少無所謂,其實,這是一大誤區。寶寶進入九十個月左右就要開始逐步增加輔食的量和種類,一歲後就可以以主食為主,奶為輔了,每天500ml左右就夠了。輔食也要開始從流質變為固體,由細到粗進行過渡了。一方面是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另一方面是為寶寶長身體提供必要的營養。
很多媽媽還會一點,就是喜歡強迫孩子吃完,也不給寶寶動手機會。當寶寶不想吃了,就説明他吃飽了,媽媽們一定要學會聽懂寶寶的信號。強迫進食只會加大寶寶厭食的可能性,反而不利於食物的吸收和消化。
25-36個月以上的寶寶
讓吃飯變成一件有趣的事不要在吃飯時批評寶寶鼓勵寶寶自己動手吃飯
兩歲以後的寶寶無論在自理能力方面,還是咀嚼能力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但同時也變得格外的好動和“不聽話”,媽媽們為了讓寶寶變得更乖更聽話,就習慣性地喜歡在吃飯的時候批評寶寶。
比如,寶寶吃飯的時候坐不住,喜歡爬上爬下,喜歡用手抓菜吃,看起來不那麼專心吃飯,父母們就會批評孩子,有的還會動手打孩子。所以,就會出現乾脆餵飯,不給寶寶自己動手的機會。久而久之,吃飯就沒有辦法成為寶寶的有趣事情,無法體會到吃飯的樂趣所在。
如果父母能把吃飯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那麼結果就完全不同了。
具體可以怎麼做?
01、為寶寶準備專屬的碗和勺子02、全家人圍坐一起吃飯03、給寶寶提供自己吃飯的機會04、吃飯前的禮儀(全家人到齊了一起進餐,對做飯的爸爸或媽媽,爺爺或奶奶表示感謝)
吃飯雖然是生活中的小事情,但可以體現出許多的細節,這些細節對寶寶的能力和品格也有着不同的影響。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起來,教會孩子從吃飯中體會到快樂,從吃飯中建立與家人的親子關係,並能學會自理和獨立的能力。
當吃飯變成了一件快樂和享受的事情,不僅情緒好,寶寶的食慾好,消化吸收也好。讓寶寶愛上吃飯有這麼多好處,何不從現在開始,父母們學會做一個“甩手掌櫃”,給寶寶足夠多空間和機會,學會帶着愛放手呢?
有句話叫:“做個勤快的父母,就會培養懶孩子;做個懶父母,就可以培養勤快的孩子”,也就是這個道理,父母要想讓寶寶獨立,就要學會放棄包辦和代替,學會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