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生娃不易,養娃更難。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是家長不斷摸索,力爭給孩子更好的引導,力爭做一個合格家長的心路歷程。
朋友家兒子今年4歲多了,是個比較調皮搗蛋的孩子。朋友經常説:“別人家養三個孩子,也沒有我養這一個操心。”但是,她一直壓着火氣,告訴自己要做一個好媽媽,要去跟孩子做朋友,平等地跟孩子交流、相處。可是這幾年下來,她發現兒子被她縱容得越發無法無天了。所以,她很發愁,還要不要繼續跟孩子“做朋友”?
娃小的時候,要學着跟他們做朋友?其實很多家長搞錯了
很多家長都跟我朋友一樣,覺得新時代的父母不能打罵孩子,不能嚴管孩子,要給孩子自由、尊重、平等,所以就會想要跟孩子做朋友。但是,孩子年齡太小,各方面都不成熟,生活習慣、三觀建立都需要父母去規範,這以“朋友”的身份,根本不方便辦到。
所以説,娃小的時候,學着跟他們做朋友,其實是很多家長搞錯了。我們真正要做的不是跟孩子“做朋友”,而是應該去給孩子“立規矩”。
7歲前給娃“立規矩”的黃金期,錯過難補救一般來説,孩子7歲前是各方面發育都不成熟的時期,這個時期可塑性最強,也是最需要“立規矩”的黃金期。所以,父母應該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發育特點,立相應的“規矩”,才是真正為娃好。
①3歲前,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安全意識
3歲前的孩子,是最需要父母上心的。因為他們從懵懂無知,到會説話、會走路,會跟大人爭辯,父母要付出很多努力。所以,這一階段,父母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安全意識。
所謂獨立性,就是要解答孩子的一些困惑,告訴怎麼吃飯、穿衣、説話、跟身邊的人去交流,等等,讓孩子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而所謂的安全意識,就是幫孩子去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屬性,告訴他們做什麼事情是有危險的,比如不能跑到馬路中間,不能玩火、不能碰家裏的電器、不能亂吃東西、不能跟陌生人走,等等。立好了這些“規矩”,孩子就能順利去上幼兒園了。
②3-4歲,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並培養其專注力
孩子3-4歲,是父母迎接的一個新挑戰,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多要從家走入幼兒園這個小集體,要面臨與外界的溝通問題。此時,家長要做的就是要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因為幼兒園是集體活動,不再是他自己想幹什麼幹什麼了。
比如,家長要告訴孩子,什麼是上課,上課不可以隨意走動;跟小朋友相處時不能隨意搶別人的東西;要有禮貌,上課要聽老師的話,等等。另外,就是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這樣孩子才可以好好上課學東西。
③4-6歲,幫孩子建立是非觀
順利度過幼兒園的適應期,孩子們又會慢慢長大,迎接下一個年齡段的“規矩”。也就是孩子4-6歲,在幼兒園度過的時期。此時,孩子接觸到的人不再只是父母和長輩,還有老師、小朋友、小朋友的家長,所以他們會學到更多東西。但東西太雜太亂,孩子消化不了,就需要父母給他們建立是非觀了。
就比如,孩子在幼兒園看到別的小朋友説髒話、欺負人,別人就會老老實實怕他,那麼孩子就可能去模仿。這時,家長就要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要有禮貌,不説髒話,團結同學等。孩子做得好,父母要給予肯定和表揚。同時,如果孩子做錯了事,父母也要給予相應的懲罰,讓他牢記對錯,建立一定的是非觀。
至此,孩子7歲前的“規矩”的掌握的差不多,父母才真正能夠鬆一口氣。
7歲之後,父母慢慢退場,讓孩子自己把握規則和底線轉眼,孩子過了7歲,該立的規矩,父母們基本上也都立得差不多了。此時,父母就要慢慢學會退場,讓孩子獨自按照這些規矩去做事,去與人相處。同時,把握好那些規則和底線,學會自我約束。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從旁提醒和引導,而不會像孩子7歲前那樣強勢“立規矩”了。此時,父母可以慢慢試着給孩子自由、平等的機會,慢慢放權,平等地跟孩子“做朋友”。
【話題討論:家長們,孩子7歲前,你更傾向給他“立規矩”還是跟他“做朋友”呢?】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育兒護理、成長髮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