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開始,汪大爺感到心慌心悸、身體容易疲倦,還伴有失眠、腹瀉等症狀。汪大爺擔心是老年高血壓或是其他疾病引起,趕緊去醫院掛號,然而一通檢查什麼也查不出,醫生建議他回家再觀察觀察。
幾個星期後,汪大爺的身體症狀仍然沒有緩解,他覺得自己指定是哪兒有毛病,於是他非常納悶:為什麼自己的身體不適這麼明顯,卻查不出任何問題呢?
在朋友的推薦下,汪大爺去看了當地的有名中醫,醫生告訴他,這是脾虛引起的毛病,與平常不注意飲食起居有關係,所以身體才會“越養越虛”。
後來,醫生給汪大爺開了一些滋補脾陽的藥,汪大爺吃了後感覺到了明顯好轉,人也變得格外精神。
一、脾虛則百病生?你真的瞭解脾虛嗎中醫指的“脾”,並不是現代解剖學中的淋巴器官脾,而是涵蓋了多個系統的機能。它相當於人體的“糧倉”,是氣血生化的關鍵,維繫着人體基本的生命活動和新陳代謝。
脾胃一旦虛弱,就容易百病叢生,出現各種不適症狀。而根據不同的證型,脾虛又可以被劃分為三類:
1.脾氣虛
指脾氣不足,運化和輸送水谷精微的效率低,機體就會容易腹脹,便溏,胃口差,人會感覺到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
2.脾陽虛
長期脾氣虛,再加上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憂思傷脾,脾失於温運,陰寒內生,進而引起脾陽虛。這類人常有腹部冷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舌淡胖有齒痕等表現。
3.脾陰虛
陰虛是因為體內“火力”不足,不能温煦肌肉和臟腑,導致身體禦寒能力下降。陰虛的人身體多發虛熱,表現為手足心熱,口乾舌燥,或大便秘結。
不同類型的脾虛症狀不同,及早識別症狀,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但不管是哪種類型的脾虛,它的發生離不開三個主要原因:
●飲食不節
經常食用煎烤油炸、辛辣甜膩、過鹹、過涼的食物,就會增加脾胃負擔,從而導致脾虛。
●勞倦過度
現代人體力勞動減少,過勞變成過逸,脾氣削弱,造成脾虛。另外,失眠早醒等問題,也會減少部分人的睡眠時間,脾胃無法在夜間充分修復,也會導致脾胃受損,惡性循環,進一步加重失眠問題。
●情志失調
過度的憂慮和壓力,也會對脾造成影響,現代人壓力大,用心多於用身,增加了脾虛幾率。
因此,想要避免脾虛,我們應該從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着手,少吃重口味食物,同時注意增加身體素質,保持心境樂觀,如此一來,脾虛自然很難找上門。
二、脾虛而不自知?6個症狀輕鬆識別怎麼才能判斷脾胃是否健康,趕緊查看自己是否有以下症狀表現:
1.舌苔厚重
觀察下你的舌頭,如果舌體胖大,説明水液代謝的能力減慢,舌頭上面有多餘的水濕代謝不出去,體積就會變得龐大,嘴裏的空間也因此變得擁擠,舌頭自然就會抵在牙齒上面,形成齒痕。
2.大便溏泄
大便不成型,且容易粘在馬桶裏,説明脾虛有濕,並且還伴隨着消化功能異常的問題。
3.貧血早衰
女性脾虛容易出現貧血問題,會感到頭暈目眩,並且情緒低落。衰老的主要原因是氣血失衡,脾虛讓皮膚無法得到充足氣血的養護,就會容易顯老。
4.口氣臭穢
脾虛的人往往胃腸消化功能相對較弱,食物殘渣容易長時間滯留在體內,被胃酸腐化後產生的異味會從口腔散發,所以脾虛者通常口氣較重,尤其是在剛睡醒的早上。
5.身材虛胖
由於脾胃功能過於虛弱,加上自身新陳代謝較慢,消耗營養的能力也降低,吃過的食物就容易堆積在體內不被吸收不被消化,容易導致體重增加。數據顯示,身體肥胖的人,90%都是體質虛弱者。
6.睡覺流口水
很多人睡覺會流口水,這和脾虛也有關係。中醫認為,涎為脾之液,當脾虛不能收攝津液時,就會出現睡覺流口水的現象。
三、脾虛最怕1個動作!每天5分鐘,快速健脾脾虛失運,會影響整個人的狀態,這時不妨學習八段錦中“單舉手臂”的簡單動作,它可以有效緩解脾虛問題,具體做法是:
雙腿自然站立,兩膝微微彎曲,兩手捧在小腹前,掌心向上。
然後左手翻掌經過胸前往上舉,右手翻掌向右胯旁下按,兩掌一上一下撐開。
同時兩腿站直,把整個身體拉伸開,略停兩秒後,兩手原路返回,重新合於小腹前,全身放鬆。
然後再降舉起手換為右手,重複以上動作步驟。堅持每天30次,脾胃狀況將有所改善。
圖片來源於生命時報
除此之外,健脾還有4個方法:
1.健脾食療
改善飲食是調理脾胃的基本,少吃辛辣刺激、生冷寒涼、油炸肥膩等有礙於脾胃功能發揮的飲食物,多食粳米、茯苓、山藥、扁豆、白朮、薏米、赤小豆等可調理脾胃的食物。
2.穴位按摩
每晚睡前,從小腿內側開始沿着脾經的循行路線向上按摩3-5遍,按到微微發熱為止。要注意重點刺激脾經的三陰交、胃經的足三里、任脈的氣海穴和關元穴,按揉1分鐘左右,如果稍感痠痛即可停止。
這些穴位均有幫助脾胃運化水濕的作用,如果再加上橄欖油輔助按摩,收效將會更明顯。
3.改善生活習慣
脾虛者,要改變久坐不動的習慣,日常應保持一定運動量,加快身體氣血平衡,有助於脾虛調節。
温度變化時,也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以免寒氣侵入體內,導致消化不良。
4.服用藥物
脾虛用藥包括健脾丸、參苓白朮丸、歸脾丸、補中益氣丸、理中丸等。
但脾虛具有一系列症狀,不同證型對應的藥物並不相同,所以不建議自行診斷用藥,還是到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用藥為宜。
人要養生,必須重視養脾胃,脾胃失調是一種“生活病”,要想調理,還得從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開始,願我們都能擁有健康脾胃~
#謠零零計劃##健康真探社#
參考資料:
[1]《用於脾虛的十九種中成藥,辨證施治效果好》.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22-05-17
[2]《脾虛生百病!中醫坦言:脾虛的人,至少會有這9個毛病》. 山西省中醫院. 2022-07-24
[3]《多喝水就一定對身體好嗎?脾虛有濕得注意啦!喝水可有講究~(內附調理方法)》. 中國中藥雜誌. 2021-12-1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