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二禾
一句寶寶,一個小小的擁抱,孩子會有什麼反應?
湖南一個12歲女孩,在班主任查寢的時候,聽到老師叫了自己一聲寶寶,立刻哭到泣不成聲。
“我想哭。”
“你是第一個叫我寶寶的人。”
“我爸媽都沒叫過我寶寶。”
原來,女孩從小父母離婚,爸爸又去外地工作,只留她自己一個人獨自住校,老師又心疼又心酸,就去寢室擁抱了女孩,就有了後面的故事。
一句寶寶,一個擁抱,竟然成了這個女孩最大的奢侈品。
孩子最期盼的一聲“寶寶”,恰恰暴露了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父母沒能説出口的愛意。
評論區裏有太多人表示感同身受:
從小到大,父母從來沒有過自己一次寶寶,
稱呼自己永遠都是全名,
自己也想被親切的稱呼,也想要温暖的擁抱。
有人説,“我從小不缺吃喝,可在印象裏,就沒有感受過愛。”
還有人感嘆,“如果説我到底缺失了什麼。可能是獲得擁有愛的能力吧。”
為什麼明明對孩子真的是無條件的愛,但就是沒有表達出來?
讓愛説出口,讓孩子知道你愛他,真的太太太重要了。
説不出口的愛,孩子可能真的感受不到
為什麼我們已經用盡全力去愛孩子,他們卻還是缺少安全感?
經典紀錄片《幼兒園》裏,最戳心的一幕回答了這個問題。
當被記者問到,你有沒有聽媽媽説過我愛你時,一個男孩一臉冷漠,冷冰冰地回答:“沒有。”
又問另一個孩子,“你想對誰説我愛你?”
孩子的回答特別扎心,“我不好意思説,因為那個噁心。”
美好又暖心的愛意,在孩子的世界裏,為什麼會變成噁心的存在?
因為太多父母給愛披上了錯誤的外衣,缺失的愛意表達,就像被隱身了一樣,孩子看不見,摸不到。
每一個孤獨的孩子身後,都站着一個忽略表達的父母。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存在性焦慮」,探討的就是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當父母態度冷漠、語氣冰冷時,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是不被愛的。
我們以為對孩子的愛,就藏在辛苦準備的早餐中,緊盯學習的陪伴中……
其實,沒有説出口的愛,對孩子來説,就像是披着隱身衣的隱形存在。你不説,孩子看不見,摸不到,更猜不到。
對孩子説「我愛你」,很重要
説起最會表達愛意的爸爸,肯定少不了著名漫畫家蔡志忠。
他最熱衷的,就是從不間斷地對女兒表達自己的愛:
“你是我的女兒,我是你的爸爸,無可選擇。”
“你就像我的小拇指,就算你犯100萬個錯誤,也不會不是我的小拇指。如果小拇指斷了一半,爸爸只會更加愛護它。”
“即使你犯了錯誤,也不要怕我知道。全世界有60多億人,最可能幫助你的人就是我。”
當被問到從女兒多大開始這樣説起時,蔡志忠一臉得意,從幾歲開始,一直説到現在二十多歲。
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就來自於父母口中的「我愛你」。
不斷重複地向孩子表達愛的語言,可以讓愛在孩子心裏生根,你根本想不到,那些充滿愛的話,會陪伴孩子走過多少艱難和挫折。
美國媽媽艾麗莎,就總結出了自己經常對孩子説的64句口頭禪,不經意間在全網走紅。
除了我愛你,這位媽媽還經常這樣説:
你是被愛的。
你總能讓我開心。
你讓一切變得不同。
感謝你出現在我生命裏。
你值得……
關於想念,媽媽這樣表達:
當我我們分開時,我很想你。
我喜歡和你聊天。
我享受有你的陪伴。
父母的愛,就是孩子的全世界。
兒童發展協會研究表明,當孩子感受到你對他們的愛意和信心時,不但會激發他們探索世界的意願,更會直接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動力和應對世界的能力。
光有愛是不夠的的,不翻譯成愛的語言,孩子很難感受到我們的愛。
擁有愛的孩子,更容易感知愛,會表達愛的孩子,才更加知道如何去愛自己,愛他人,愛這個世界。
表達愛,其實是個技術活
如果能從下面這三個角度去留意,愛的表達就會順暢得多——
- 愛就是愛,不需要設置條件。
“你考了100分,媽媽最愛你了。”
《小捨得》中蔣欣飾演的媽媽田雨嵐,其實並不吝嗇對兒子表達愛意,可她的愛傳遞到了兒子那裏,卻變了味道,因為在孩子心中,早就形成了一個概念:媽媽愛的是考滿分的我。
《孩子知道你愛他嗎?》一書中,提到關於愛的表達時,家長最容易踩的坑,就是將愛這件事和成績掛鈎。
愛意是最純粹的表達,一旦愛和成績掛鈎,聰明的孩子就會立刻警惕起來,反而起到反效果。
- 用儀式感,來表達愛
朋友開玩笑説,兒子發燒,她可以一整晚陪護,眼睛都不眨一下;
給孩子做早餐,她能雷打不動5點起牀,使出十八般武藝,一個月不帶重樣。
可偏偏那句「我愛你」,就好像被電焊牢牢焊死在嘴裏,她怎麼也説不出口。
生活的儀式感,是每個難以開口的“我愛你”的最好的表達。
每天早上起來,一個温暖的擁抱,臨睡前一個的晚安吻,走路時的親暱拉手,過生日時,一封真情實感的信……
這些儀式感,都可以代替我愛你,變成安全感和幸福感在孩子心中流淌。
- 孩子犯錯時,是表達愛的最佳機會
當孩子犯錯時,不要只顧着衝他發脾氣,這個時候恰恰是教育孩子、表達愛的好機會。
雖然你犯了錯,可我依然愛你啊,因為我對你的愛,原本就沒有條件。
用理解和接納,代替斥責和氣惱。聰明的父母該知道,被包容、被理解、被正面管教的孩子,往往擁有行走世界的底氣和力量。
在很多父母看來,養育孩子,就是不斷在摩擦中,讓他們自己讀懂被愛的過程。
可説到底,只顧着埋頭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孩子的我們,卻忽略了他們在“翻譯”的過程中,有多少委屈和失落,付出了多少心酸和苦楚。
我一直珍藏着作家汪培珽的那句話:
最遺憾的就是看到多數的父母,已經花了95%的力氣,卻只遺漏了最簡單,最容易的5%——父母的愛意,然後這愛意,就停留在自己手裏,傳達不出去。
多和孩子説「我愛你」吧。
—— End ——
作者:二禾,記者,甜品師,喜歡新鮮有趣的文字,偏愛甜蜜濃郁的奶油。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