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個節氣。此時暑夏的高温逐漸遠去,但經過夏季暑熱氣候,人體氣血津液耗損過多,此時應及時進行補充,所以秋季對於人體來講是較為適宜進補的季節,應特別重視養生保健。秋季養生,應從起居、飲食、運動等方面進行。
一、起居有常,順應天時。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因此,秋季要特別重視保養內守之陰氣。《黃帝內經》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因此秋分之後,睡眠時間應逐漸調整至早睡早起的狀態,即晚上九、十點鐘入睡,早上六、七點鐘起牀。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則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這是自古流傳的諺語,符合秋天“薄衣禦寒”的養生之道。雖然如此,我們還要正確理解其中的真諦,不能盲目照做。“春捂”是説春季,乍暖還寒時候,氣温變化大,不要過早的脱掉棉衣,以免身體難以適應,造成抵抗力下降,引發疾病。 “秋凍”是説秋季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鍊耐寒能力,提高對低温的適應力。當然凡事皆有度,如果深秋氣温已經較低,仍穿得過於單薄,特別是體質虛弱者或者老人及兒童,容易誘發感冒、腹脹、腹瀉等秋季多發疾病。
二、飲食有節,合理養生
秋季的特點是由熱轉寒,陽消陰長。所以秋季養生保健必須遵循“養收”的原則,其中飲食保健當以潤燥益氣為中心,以健脾、補肝、清肺為主要內容,以清潤甘酸為大法,寒涼調配為主要。秋季膳食應少吃辛辣、燥熱的食品,如葱、蒜、姜、辣椒等,可增加點酸味食品,如柑橘、山楂、醋等。
1.潤燥養陰:秋分過後,雨水減少,天氣乾燥,最易傷肺,引起口鼻、皮膚乾燥、乾咳及大便乾結等,宜適當添加養陰生津、潤燥潤肺之品,如時令水果蘋果、梨、甘蔗、葡萄等,亦可選用芝麻、蜂蜜等食物。
2.貼膘強體:夏季炎熱,人體消耗較大,體重減輕,到秋天可適當進補,適當吃一些肉食以貼膘,可強健身體,為過冬禦寒打下基礎。但是,“貼秋膘”一定要適度, 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證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還要注意進補適量,忌以藥代食,提倡食補。可根據個人身體狀況進行,以清補為主,葷素搭配,均衡營養。
3.養生茶飲:為防止秋燥傷肺,可選用以下代茶飲方:(1)羅漢果茶,可清肺化痰,潤腸通便。(2)橄欖茶:青橄欖2枚,加綠茶適量,或加適量蜂蜜,代茶飲,可清熱解毒,利咽潤喉。(3)潤肺飲:生地15g,麥冬15g,玉竹15g,五味子10g,生甘草5g,可滋陰潤燥,益肺生津。(4)利咽飲:金銀花10g,麥冬10g,木蝴蝶5g,生甘草3g。
4. 膏滋養生:中醫認為,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傷肺,容易產生疾病,因此秋季需要潤燥、養陰、潤肺。近代名醫秦伯未在《膏方大全》中指出:"膏方者,蓋煎熬藥汁成脂液,而所以營養五臟六腑之枯燥虛弱者也,故俗稱膏滋藥。"秋季氣候乾燥、肺燥陰虛,可選用膏滋類補肺養陰,潤燥生津。
三、勞逸適度,運動養生
秋季氣候漸轉幹燥,日照減少,氣温漸降,是呼吸道疾病高發的季節,通過運動提升正氣,補養肺氣,可抵禦病邪的侵襲。秋季可以選擇一些融合中醫元素的健身操,如練習八段錦、太極拳、正氣操等,還可以選擇登山、慢跑、散步、打球等慢運動,改善人體的循環系統,增加肺活量,提升正氣。但是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反而不利於身體健康。
結語:中醫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通過秋季養生,以使正氣充足,人體陰精陽氣旺盛,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
來源:青州市融媒體中心、益都中心醫院
三十一期發票時間範圍是2020.9.1—2020.9.30日的個人消費的發票。錄入方法:
【來源:青州廣電】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