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在何種家庭環境中更容易出現罪錯?“法官媽媽”開課啦

由 嶽洪秀 發佈於 健康

“法官媽媽”開課

當久違校園的孩子們重回課堂,難免會有一些不適應,此時,家長以及學生自己該怎麼做呢?“法官媽媽”尚秀雲帶着多年從事少年審判和幫教未成年人經驗,來到通州區潞城鎮大營村家長學校,以《爭做教子有方的成功父母——瞭解、尊重、信任孩子》為題,為100餘名家長和孩子們講授了一堂生動的法治教育課。

青春期的孩子親子關係很可能會明顯下降

尚秀雲首先告訴家長,孩子在依戀期和青春期心理特點極為不同,父母應當把握孩子的成長規律。

“0-12歲,是孩子的依戀期;12-18歲,是孩子的青春期。”尚秀雲説,依戀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有如下基本特徵:指向性,依戀對象為孩子的父母;接近性,孩子會主動依戀撫養者;慰藉性,這是孩子獲得心理安寧的方式;持久性,親子雙方關係穩定。依戀期是父母與子女心靈溝通的重要階段,也是培養父母與子女之間親情的黃金期。一旦錯過依戀期的溝通,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就很難深度構建,從而容易產生心理隔閡。

家長聽“法官媽媽”講課.

而青春期,被稱為人的“第二反抗期”。尚秀雲説,進入青春期孩子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親子關係下降,夥伴關係上升。為迴避父母的干涉,為取得更多的自主權,他們開始迴避向父母談個人的事情,尤其是一些敏感問題,如考試分數不理想、異性朋友的交往等,這時父母會對一向聽話孩子的變化大惑不解,這並不是孩子對父母的態度真的發生了變化,而是他們成長的需要。在這一過程中,父母若忽視孩子的身心特點和情感變化,老師若忽視孩子的行為規律和心理需求,他們就很容易出現偏離行為。

四類家庭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

尚秀雲總結多年審判經驗得出,四類家庭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

首先,是失和型家庭。據調查,在某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在押的120名少年犯中,來自單親家庭的佔26.4%,來自繼親家庭的佔6.3%,來自婚姻動盪家庭的佔25.2%,三者相加佔到57.9%。另外,據我國民政部統計,2018年全國離婚人數為446.1萬對,2019年為415.4萬對;離婚率最高年齡段為30歲至45歲左右,該年齡段家庭中約70%有子女,其中約80%的子女是未成年人。這些問題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令人擔憂。

其次,是溺愛型家庭。溺愛是指寵愛過度,失去理智的愛。我國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兩個孩子,有的孩子不僅被父母溺愛,也備受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嬌寵,一家人對孩子嬌生慣養,百依百順,而對孩子身上的小毛病、壞習慣,卻聽之任之。過分溺愛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基本的規則意識、道德水準和社會責任感,造成潛在違法甚至犯罪的誘因。

以及,打罵型家庭。據前述調查,家庭教育打罵體罰的佔23%;在15名持械鬥毆的少年中,有14位家長性格粗暴,愛與人爭鬥,對孩子動輒拳腳相加。有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採用打罵方式教育孩子,對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極為不利,往往會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爆發出來。

此外,還有放任型家庭。有的父母在家庭(尤其是離異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生而不養,養而不教”的問題,父母對孩子缺乏應有的親情關愛與責任心,只顧自己享樂而不關心孩子,對孩子很冷漠。在這樣家庭監護不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行為問題。

對於這些家庭常見問題,尚秀雲希望家長能及時“糾錯”,避免給孩子成長帶來偏差。

父母要教育孩子保護自己 免受不法侵害

對於家長關心的校園安全問題,尚秀雲提醒家長,平時要教育孩子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例如放學、外出應當結伴而行,熟記上下學途中的報警點、門崗和保安的位置,以便及時求助。

家長與孩子現場互動

同時,要告訴孩子,財不可外露,太招搖容易成為被侵害的目標。還要告訴孩子,財富來之不易,讓孩子從小懂得珍惜。

當孩子過生日或者逢年過節,拿到數額較大的現金或貴重物品時,父母應提醒孩子不要向他人炫耀,並幫助孩子存入銀行或由父母保管。

當孩子遇到不法侵害時,父母應及時報警,反映孩子遭受侵害的情況。

尚秀雲還建議,父母一定要與孩子多交流,並瞭解、尊重、信任自己的孩子,形成良好、互動、和諧的家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