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媽媽,我要杯幾”孩子説話咬字不清?快來試試這幾招

由 顓孫佳悦 發佈於 健康

前幾天,有位媽媽説,自己3歲的寶寶很喜歡説話,小嘴巴總是嘟嘟囔囔説個不停,非常活潑可愛。但美中不足的是,寶寶説話時發音吐字不太清晰,連家人也經常聽不懂,得連蒙帶猜才知道他在説什麼。

媽媽想糾正孩子的發音,但家裏人勸她説:“不能打擊孩子學説話的積極性!順其自然,孩子長大後自己慢慢就改過來了。”

在生活中,很多家長的態度都跟這位媽媽的家人一樣,認為小孩子學説話吐字不清、發音不准沒什麼大不了,放任孩子一直用這種“低效”的方式跟人交流。

但事實上,孩子説話口齒不清,危害遠比你想象中要大得多。

1、發音器官肌肉缺乏鍛鍊

育兒專家崔玉濤曾在《謝謝啦!崔大夫》節目中提到,孩子説話吐字不清,一個重要原因是面部肌肉發育不完善。

我們很多家長,孩子長到兩三歲了,仍然讓他吃太過精細、軟爛的食物。長此以往,孩子的口腔和麪部肌肉得不到鍛鍊、咀嚼能力越來越弱,不僅損害牙齒的健康,也會嚴重影響語言發音的清晰度。

2、家長的錯誤示範和影響

去年在我的早教課堂上,有一位2歲的小朋友寧寧,説話時經常混雜着很多讓人聽不懂的詞語和發音。原來,寧寧家裏的語言環境很複雜,爺爺奶奶説山東話,爸爸説普通話,而媽媽説的是廣東話。

小孩子辨別能力差,跟誰在一起就學誰説話,結果寧寧成了“三不像”,連一套完整的語言都説不清楚。

3、語言能力與思維水平發展不平衡

0-6歲期間,孩子各項能力的發育發展並不總是同步和匹配的。

有些寶寶説話含糊、口齒不清,很可能是因為語言表達跟不上思維能力的發展。

孩子腦子轉得快,但掌握的詞彙量少、嘴上説得慢,一着急就説不清楚話了。

孩子説話結巴、口齒不清,遇到這些問題,一定先帶寶寶去正規醫院做全面檢查,排除耳、喉、舌、唇等發音器官的生理性影響因素。

1、培養良好的進食能力

我們要想發出清晰流暢的語音,離不開嘴唇、舌頭、面部肌肉的參與和配合,而訓練這些發音“硬件”協調度和力量的最重要方法,就是吃飯!

一般1歲半以後,寶寶食物的大小、稀稠、軟硬程度就基本和成人保持一致了。

可以根據寶寶情況,添加花菜、肉類、骨頭等不同性狀的食物,幫孩子強化吮吸、咀嚼、吞嚥能力。

2、掌握正確的發音方法

仔細觀察記錄寶寶説話的內容,你會發現他説不準、説不好的音節是存在一定規律的。

比如:n和l,k和g分不清楚;a和ang,in和ing説不出來等等。

根據孩子的發音弱項,試試用照鏡子糾正口型、單音節發聲訓練等方式,幫寶寶進行針對性的練習和提升。

1、耐心鼓勵,及時糾正

孩子吐字不準該不該糾正?

老師認為,不僅要糾正,還要在孩子説錯後立即糾正、不要拖延。

糾正並不代表對孩子的批評和嘲笑,只要抱着耐心教導的態度,對孩子的進步和閃光點予以肯定,相信寶寶一定會開心接受我們的意見,通過練習改正錯誤的。

2、控制語速,重複練習

在《愛幼科學説》脱口秀節目中,面對觀眾提出的孩子口齒不清、結巴等語言問題,幼兒專家建議,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家長首先要把説話的語速放慢,給孩子做一個好的示範。

也可以就某個發音不準的詞,反覆磨耳朵和強調,讓寶寶在潛移默化中記住正確的發音,最終準確地説出來。

最後想告訴家長:對大多數孩子來説,準確的發音吐字、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並非天生,靠的都是父母關鍵期的培養輸入和日復一日的練習鞏固。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讓寶寶體會到説話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