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寶寶怕冷又怕熱,秋冬季節如何保暖?捂好三部位是關鍵

由 完顏翠琴 發佈於 健康

這段時間全國各地的温度都降得比較快,不少寶媽又開始糾結該如何給孩子保暖了。

拿不定主意的大人們,總是會覺得小朋友身體嬌弱,一定是怕冷的,因此温度下降一點就開始給他們穿比較厚的衣服,晚上睡覺時不僅穿着厚衣,還蓋着幾層被子。

但實際上,孩子怕熱還是怕冷,需要區別考慮

整體來看,小朋友是怕熱的

他們通過出汗來調節體温

小朋友的體温調節能力差,並且腎臟功能不成熟,身體排出水的速度比較慢,所以在比較熱的時候,需要通過出汗來調節身體體温。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無關

但當皮膚中的水分過度蒸發時,體內的血液有效循環不足,體温會升高更多 因此他們更覺得熱。

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

關於體温方面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就會導致孩子不能很好地適應温度變化,過熱過冷都會對他們造成傷害。

很容易患上捂熱綜合徵

年紀小的寶寶活動能力有限,無法推開身上厚厚的被子,若晚上睡覺時穿得比較多,甚至渾身不能動彈。

就會使他們身體温度快速升高,大量出汗,新陳代謝加快,對氧氣的需求量增加,但他們的呼吸系統還較弱,可以吸收的氧氣很少,結果導致大腦缺氧。

輕則留下後遺症,智力低下;重則有生命危險

因此,秋冬季節最忌諱的事情,就是給孩子穿得太多,造成過度保暖。

判斷小朋友冷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穿衣一段時間後,摸摸他們的後背,若是温熱的,則代表穿衣合適;若比較冷,則需要添衣;若温度較高還出汗了就要減衣。

那小朋友怕冷指的是什麼呢?
  • 同樣地,因為他們體温調節中樞功能沒有發育完善,當冷的時候無法自己產生太多熱量保温。
  • 寶寶的皮下脂肪比較少,保暖功能也弱。
  • 孩子消耗的熱量由棕色脂肪產生,但它們分佈的地方有限,沒有棕色脂肪的部位也是很怕冷的。

所以,父母在秋冬季節捂好寶寶身上的這三個部位,能幫助他們少生病。

1)頭頸部

頭頸部的皮膚最為薄弱,脂肪也少,根本不具備防寒保暖的功能,冷風吹得多了會留下頭疼牙疼的問題。

並且小朋友都是頭大身子小,頭部面積佔全身的20.8%,所以散熱也會較多,若不保暖很容易着涼。

而脖子與肩膀的交匯處,則是最容易進風、散熱的地方,就算是大人,身上穿得再多,若脖子保暖沒做好,依舊會覺得寒冷。

帶孩子出門時,可以給他們圍個小圍巾,戴個小帽子

2)腹部

腹部的脂肪雖然比較豐厚,但腸胃都處在這一塊地方,很是敏感。

研究表明,消化道的平滑肌對温度變化和化學刺激很敏感,稍微冷一點就容易出現腸道蠕動紊亂的情況,造成小朋友腹痛、腹瀉,感冒生病。

所以,此處的保暖也很重要。

但也不需要特別給小朋友在腹部多添加衣服,以免使他們對寒冷的免疫力下降,只需要將上衣紮在褲子中,不讓肚子和腰露出來就行了。

3)小腳丫

腳是離心臟最遠的地方,很多時候保持着冰冷的狀態,再加上此處的脂肪很少,保温功能就比較差。

但腳部穴位神經過多,過於寒冷也容易造成小朋友生病,在必要時還是需給他們好好穿襪子。

為什麼晚上冷,寶寶還喜歡踢被子?

被子不透氣、很重

當被子無法散氣的時候,小朋友一般會覺得很悶,想要逃離這種束縛,小朋友晚上需要穿厚厚的衣服,蓋輕薄的被子,將手臂露出來才行,同樣也是為了避免窒息和踢被子

寶寶喜歡活動

孩子的運動神經處於快速發育階段,睡着的時候,他們的身體同樣在成長,在這一過程中出現腿部活動的情況,也很正常。

被子纏得太緊

孩子的活動能力弱,被子纏在身上後,無法掙脱,就只有用力踢開了。

其實為了避免晚上的衣服穿得太多太緊,被子太厚,也可以給孩子選擇專門的睡袋,更加舒適、安全。

希望小朋友們在換季的時候都能少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