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永恆:每個孩子都是充滿希望的種子

如何培養一個奧運冠軍?由於北京冬奧會的火熱,冠軍的家庭教育方式成為熱門話題。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通過家庭教育的改進,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已成為社會共識。

對孩子來説,身教重於言教,父母的行為示範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卓越父母本身就藴含着最深厚的教育資源。若父母只重視“言教”與“指導”,自己缺乏上進心,卻“鼓勵”孩子上進;自己不學習,卻整天帶着孩子上各種補習班;自己缺乏敬業精神,工作得過且過,卻要求孩子不斷努力,如此導致自身教育資源匱乏,也就失去了對孩子成長的積極影響力。家庭教育不僅是一種外在的“方法”,更多的是父母內在的“修煉”,良好的家庭教育源自父母自身成長,用家長的成長引導孩子的發展。

全面發展與優異成績可以相得益彰。一些家長誤認為全面發展、素質教育與孩子的課業成績提升存在衝突,注重全面發展會減少學習“投入”。他們堅信“一滴汗水,一分收穫”,不斷加大學習投入,追求更高分數,甚至異化為一種教育“偏執”。事實上,追求成績與升學若超過了一定的限度,會看到“兩滴汗水一分收穫”,教育投入“邊際收益”遞減的現象。

近年來學生課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過重以及由此導致的發展片面、睡眠不足、身心不健康等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一些家長集中精力抓學習,無視與升學考試相關度不高的學習領域,藝術、體育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培養都要與“加分”相關聯才有意義。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長期被急功近利的價值觀左右。不少家長骨子裏依然認為這種教育方式雖然讓孩子“苦”一點,但對於提高成績還是有效的,從而陷入應試教育的泥潭不能自拔。因此,要激發孩子更大的成長潛能,家長的教育觀念首先要更新。

超越“賞識教育”與“吃苦教育”的糾結。賞識教育包括鼓勵、讚揚、接納、快樂、興趣培養等價值取向。吃苦教育包含嚴苛教育、懲罰教育、挫折教育等價值取向。有人説賞識教育、興趣教育是嬌慣孩子的教育,不如吃苦教育和嚴苛教育,這種觀念在中國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吃苦教育重視規則和個人意志的培養,有其獨特價值。賞識教育和培養興趣的教育,重視學習過程中積極的情感體驗,通過學習行為的陽性強化和人文關懷來促進認知過程與成就動機的提高,這種方式同樣有其獨特的教育價值。賞識教育與吃苦教育並不衝突,受到賞識,體驗到學習過程中的樂趣,孩子更願意付出,更能吃苦,這就是“痛並快樂着”的哲學內涵。

一些家長不自覺地把這兩者對立起來,一説到吃苦教育,就要嚴苛刻板,不能容忍過錯,極度追求完美,把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搞得苦不堪言,事實上這正是不少孩子在成長到一定階段後缺少可持續發展動力甚至厭學的一個重要原因。一個成功的家長,對孩子既有嚴格要求,精心指導的一面;也有不斷鼓勵,引導和培養孩子興趣,讓孩子感受成長歡樂的一面,這正是家庭教育應有的邏輯。

家庭教育是個性化的教育,它需要探索與創新,不能簡單複製他人經驗。同時,不管是什麼樣的家庭背景,不管家長是什麼學歷和收入水平,做到以下幾點,就是合格甚至卓越的父母。首先,父母需要終身學習、自我成長,把自己的學識、智慧、上進心、樂觀、規則意識、法治精神、善待他人的品格融入心中,這就具備了最深厚的家庭教育資源。其次,認識孩子、瞭解孩子、無須攀比。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天性,都是一顆充滿希望的種子。家長需因勢利導,有差異地、個性化地追求孩子的全面發展。只要我們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條件,盡到了責任、發揮了孩子的潛能,就是合格的父母。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功利性強,家庭教育的“格局”小。教育當然有“功利”的一面,但因為功利的追求而讓教育失去人文精神,為了短期利益犧牲孩子的長遠發展,那就是短視與無知。教育需要“文化啓蒙”,更需要“詩和遠方”。(作者是四川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5 字。

轉載請註明: 遊永恆:每個孩子都是充滿希望的種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