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種調味品容易“傷脾胃”,孩子天天吃,可能影響身高發育
執筆:木子
插畫:白露
定稿:蘇子後
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但在成長過程中,孩子的吃穿住行,父母都會十分重視,尤其是在飲食方面,更是小心謹慎,畢竟有句話就叫“病從口入”。
脾胃是生命最主要的源頭,若是吃得不好,脾胃受損,自身健康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對還在發育階段的孩子來説,有4種調味品比鹽和糖還傷脾胃,如果天天吃,個頭可能會比同齡人矮一截。
在日常飲食中,調味品是很多家庭必不可缺的元素之一,甚至一日三餐都會用到,但對孩子來説,添加調味品也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來選擇。
隨着孩子月齡的增長,家長可以試着給孩子的輔食添加味道,在營養充足的情況下,適當調整食物的味道。
孩子滿6個月之後,就可以添加輔食,讓孩子能夠補充身體所需的能量、蛋白質以及各種營養元素。
等到孩子的年齡到了1歲之後,其腎臟功能以及消化系統會逐漸完善,就可以適當添加一些鹽或者糖在主食裏。當然,在這個年齡段,孩子每天的攝鹽量最好控制在1g左右,每天最多不能超過2g;而每天的攝糖量則最好控制在10g以內,不能太多。
總之,鹽要少吃,因為孩子身體器官發育還不健全,過早地在輔食裏添加鹽,會加重孩子消化和代謝的負擔;而糖的危害更多,不僅易造成蛀牙、肥胖等問題,吃多了糖還會影響維生素和鈣的吸收,從而更容易得近視和長不高。
很多父母看孩子不愛吃飯,就會在主食裏添加許多調味品,讓孩子多吃點,但這樣一來,孩子的脾胃可能會因此受到損傷。
⑴、料酒
很多家長在燒菜的時候,常常會放一些料酒提味道,尤其是做一些葷菜的時候,能夠去腥味,而孩子的胃口也會變得好一些。
但是,市面上的料酒含有酒精,如果年齡較小的孩子長期食用,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脾胃功能,導致自身腎臟負擔過大,從而產生積食等問題,還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肝臟,對自身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因此,2歲以前,家長應該讓料酒遠離孩子的輔食,而等到2歲以後,如果孩子的食物中含有料酒,可以多加熱一會兒,等到料酒變成甜味之後,再給孩子吃。
⑵、醬油和醋
身為家長,理應培養孩子健康的口味,媽媽在寶寶1歲前製作輔食時,儘可能不加鹽和醬油,多讓孩子品嚐食物原本的味道,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清淡口味。如果過早或過多給孩子吃鹽和醬油,那體內鈉含量可能會超標,不利於自身健康。
等到孩子的年齡到了1歲以後,家長可以在主食裏少量添加醬油和醋,當然了,最好是在關火出鍋前添加。
而關於醬油和醋的選擇,為了孩子的健康考慮,家長應該選擇孩子可食用的“寶寶醬油”和純糧釀造的醋。寶寶醬油雖然與普通醬油沒有太大差別,但其濃度比普通醬油更淡,適合年齡小的孩子食用;而純糧釀造的醋,其瓶身有“釀造”字樣,或者配料成分中有“高粱”字樣,這類調味品對孩子的發育更有利。
⑶、植物油
年齡滿6個月之後,家長就可以給孩子添加輔食,讓孩子攝入更全面的營養,不過如果這個時候就開始添加植物油,可能會讓孩子的脾胃和心血管負擔加大,同時還會引發其他問題。
等到孩子的月齡長到10個月之後,家長可以在孩子的輔食中添加少量植物油,對其生長髮育大有益處。
不過,為了保證孩子的營養均衡,家長添加植物油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少量,並且時常變換植物油的種類,山茶油、玉米油、橄欖油等交替使用,每日最好不要超過10g,最後再選擇燉煮、清蒸等烹飪方式,更有利於孩子健康。
⑷、雞精或味精
有些家長在烹飪菜餚時,喜歡添加雞精、味精等調味品,認為可以“提鮮”,孩子也更愛吃,但其實仔細看看成分表,就會發現這兩種調味品裏含有少量的化學成分,攝入過多,或者是使用不當,反而對身體有害。
孩子2歲以前,其身體各項器官還未發育完全,如果長期食用雞精和味精,可能會增加腎臟負擔,損傷脾胃,阻礙孩子的身高發育。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還是應該儘量少食用雞精和味精。
而在2歲以後,孩子雖然可以適當攝入這類調味品,但每次都應控制在1-2g之內,這樣才不會影響到孩子的生長髮育。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1-3歲的嬰幼兒每日需要攝入的鈉為700mg。而這些從日常飲食中就能獲得,比如牛奶、肉、魚、蔬菜等,只要孩子按時吃飯,就能從食物中攝入足夠的營養元素。
但是,如果家長在孩子的飲食中使用各種調味品,就容易過早刺激孩子的味覺,甚至可能會對脾胃造成損傷,影響身高發育。
而市面上所謂的“兒童調味料”,其實也不一定適用兒童。比如説普通醬油的鈉含量一般是900-1200mg/15ml,某些減鹽醬油,其中的鈉含量一般在500-900mg/15ml。可“兒童醬油”的鈉含量其實也多半處於這個範圍內,並未比成人醬油好到哪裏去。
因此,給孩子添加調味品,最好還是應該儘量晚一點,且添加的量也是越少越好,嚴格控制調味品的攝入,才能讓孩子的個頭長得又快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