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韓虹麗 通訊員 趙良 吉明哲 劉燕飛
12月初,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濟南市兒童醫院)的手術室照例是忙碌的,一個患巨大咽部腫瘤的2個月寶寶靜靜地躺在手術牀上,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正在打響。
説起來,命運對於僅僅出生2個月的小軒軒(化名)似乎有些殘忍,孩子剛出生就被發現呼吸費力,喉部有着強烈的喘鳴聲,並且越來越加重。來到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濟南市兒童醫院)的時候已經加重到幾乎無法進食。醫生經過仔細檢查發現:導致孩子呼吸困難的罪魁禍首竟然是長在孩子舌根部一個鵪鶉蛋大小的腫瘤!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是呼吸的通道。咽為軟齶後部與舌根之間的腔,是呼吸道上的重要器官,上連鼻腔,下與喉相連。咽同時具有吞嚥和呼吸的功能,為進入食管和氣管的門户。
我們平時張嘴就能看見口咽部。
人們常用如鯁在喉來形容人有話説不出來,就像魚骨卡在嗓子裏一樣難受。可想而知嗓子裏堵着東西的感覺有多麼痛苦。如果把健康人的呼吸道比喻成一條一馬平川的高速公路,那麼這腫瘤就好比橫亙在高速路開口處的巨石,每次只能有少量的空氣被吸入氣管裏。巨大的腫瘤壓迫在孩子的會厭上方搖搖欲墜,大有壓塌氣管,堵塞食管的架勢!
這就是插管後可見的堵在軒軒嗓子裏的巨大腫物:
呼吸是人類維持生命最基本的活動,如果失去呼吸,生命也將不復存在!如何打開扼住小軒軒命運的咽喉?最佳的治療方式當然是切除腫瘤,解除壓迫。但是,孩子這麼小,要切除這麼大的腫瘤,不僅僅需要求耳鼻喉大夫有超高的水平,更是對麻醉醫生的巨大考驗!首先,這種手術為了安全,必須要氣管插管,而孩子的聲門已經被腫瘤壓迫的變形扭曲,而且氣管開口大部分都被腫瘤遮擋,氣管插管變得極為困難。其次,過深的麻醉有可能誘發氣道塌陷,導致孩子窒息死亡!困難重重,危機四伏!
麻醉醫生吉明哲在和趙獻亮主任及郭海娟、高婷婷醫生商量後,決定採用保留自主呼吸纖維支氣管鏡引導的方式行氣管插管。在給孩子一個較淺的麻醉之後,吉明哲醫生操作着細長的纖支鏡,在鏡頭的視頻指引下,順利的繞過了攔在聲門口的腫瘤,精確的插入了氣管裏,隨後套在鏡頭後的氣管插管沿着纖支鏡插入氣管,插管成功,而從開始插管到結束用了還不到一分鐘!
纖維支氣管鏡在麻醉、耳鼻喉和護理的默契配合下腫瘤僅用了1小時就被成功切除,那雙扼住孩子咽喉的“大手”再也不會出現了!孩子從此再也不用承受“如鯁在喉”般的痛苦!
腫瘤切除後喉部解剖迴歸正常